子女教育—— 能在同类当中最优秀就是成功
“积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有机会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价值,而消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满足于对美、艺术或者自然的追求……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
重视后天人格培养 帮助儿子走入社会儿子廖也谦是这个家庭当年面临的另外一个“磨难”。但在廖逊的精心培养下,20岁的廖也谦性格开朗且充满自信。
走入社会,融入人群,是每个智残儿童迟早要面对的现实,而人格的后天培养也非常重要。廖逊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着孩子进入人群。
从儿子5岁开始,每逢双休日,廖逊都会带着他沿着滨海大道,到万绿园跑步,一路上凡遇有点头之交者必须大声问好,有时几乎是不停地喊“叔叔好”,“爷爷好”,“奶奶好”……这套礼节看似繁琐,其实好处多多,因为它总是能博得对方愉快的回应,从而唤起了孩子最淳朴的自信:这个世界接纳我,所有人跟我都是朋友,只要好好干,我会到处受欢迎。廖逊告诉记者,这种培养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好的性格,直到现在,儿子在他那些朋友里面,还是性格最开朗最外向的一个。
在儿子到了入学年龄的时候,廖逊考虑再三,决定把儿子送入正常的学校学习。他认为,与其等到性格定型之后再回归社会,还不如从小就让他在正常人群里里成长,习惯于真实的生活。
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廖也谦也有过叛逆的时候,甚至还离家出走过,上网吧不回家,让廖逊找了大半个海口。但在经历过一件事情之后,他懂事了,成熟了。2009年,秦黎低烧,一个月不吃不喝,只能喝一点果汁,差一点就挺不住了。“那个时候把谦谦可吓坏了,说只要把我妈妈救活,随便要我干什么都行。”“管家”刘阿姨说,这事对廖也谦触动比较大,从那以后,人也懂事很多,回到家或者出外,都会主动走到妈妈面前打招呼。
十几年过去了,廖也谦在跌跌撞撞中成长起来。他在技校学习烹饪,在记者采访前的一个月,已经离开家去三亚的一家酒店实习,施展平日所学。
“你知道朱德唯一的儿子做什么工作吗?他本身就是个老革命,结果解放后开火车,开了十几年的火车。朱德的儿子能去开火车,我小小廖逊的儿子去学做饭,这有什么不光荣的?这是个好事。”廖逊对儿子的定位是,希望他是一个快快乐乐的小人物,一个幸福的小百姓,作为父亲来说,目的也就达到了。
可以望子成龙 但是不能强求子女是家庭的重心,每个家庭都会望子成龙,即便在最普通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都不会普通。作为学者,廖逊有着深厚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但对于孩子的教育,他却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
看着儿子现在的模样,廖逊颇感欣慰。他说,“我也望子成龙,但不能往死了逼。在同等的条件下,能做到最优秀,能在与你同类的人中最幸福,就是做家长的成就。”
廖逊说,廖也谦与同类孩子相比已经非常优秀,虽然学得慢,但正在努力学成一技之长。最重要的是性格上不仅没有自卑感,反而开朗自信,有礼貌,长得端正,非常受女孩子欢迎。
“要让孩子到自己该去的地方寻找快乐,找准自己的位置,这点很重要。”在儿子在去三亚之前,廖逊告别的话是,“注意个人卫生,慎重出战,别毛手毛脚,上来就表态。祝你万事如意,一路顺风。男子汉志在四方,走吧!”虽然没有殷殷叮咛,却能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父爱。
廖逊说,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可自己却不为孩子做榜样,反而有一种“我可以是一条虫,孩子必须成龙”的沾光心理,总想着以后靠孩子养老,依靠孩子。这种心理常常让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走入误区,一味要求孩子达到成年人所期望的目标,而忽略了孩子成长中应该注重的人格培养和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