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9月11日消息 晚上10点睡觉,早上5点起床,看书写作,睡个回笼觉,再起来看书写作,时不时受邀去讲讲课,下午6点准时走进健身房。这是知名学者廖逊退休后的生活。一年前,廖逊从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和省行政学院院长的岗位上退休,没有了公务的羁绊,正式开始的晚年生活,除了继续保持着原有的规律,还多了一份从容。
唯一的儿子在1岁时高烧不退导致脑细胞受损智力残疾,至今未能完全康复。儿子的病还在救治期间,妻子又被检查出患有遗传性脑萎缩,16年前坐上了轮椅,智力与记忆力逐渐退化,最终发展成早老型痴呆,2001年开始瘫痪在床至今。一家三口两人残疾,廖逊不同于常人甚至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的家庭故事已不算鲜为人知,人们更好奇的是,这位在专业领域有所作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在公众面前出口成章、笑声朗朗的学者,在接踵而来的生活磨难中,如何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充沛的精力,经营出充实而温馨的生活。
人物简介
廖逊:
1950年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南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原院长、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海南省行政学院原院长。廖逊原在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作,曾经专门研究过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经济系统观,特别是其中国家行政机关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提出“小政府、大社会”原本是纯学术的思考,历史大潮却把他推到了海南。在这里,他参与《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的制订,以及海南省级行政机构的设计。参预组建并长期领导省政府的智囊团——发展研究中心。该机构撤消后,廖逊来到三校合一的政治院校——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和省社会主义学院,担任领导职务和教授。目前退休,但仍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
妻子秦黎:
64岁。患遗传性脑萎缩,16年前坐上轮椅,10年前瘫痪在床至今。
儿子廖也谦:
20岁。13个月大时因高烧脑细胞受损导致智力残疾,至今未能完全康复。在技校学烹饪。
夫妻情深—— 妻子患病卧床10年 一个男人扛起一个家
“如果你发现经受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应当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没有人能够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
家庭连遭不幸 他不离不弃2011年9月初一个周五的上午,南国都市报记者走进廖逊的家。阳光从超大的玻璃窗照射进来,让每个房间都变得透亮,除了阳光,每个房间都有一面高至天花板的书柜,层层叠叠的书籍悄悄透露了主人的身份与喜好。
这是廖逊在海甸岛的新家,一年前,他带着家人和多年珍藏的3万余本书籍,搬到了这个只要有阳光就会透亮的小区房。虽然早已听说廖逊家里的藏书堪称一个小型图书馆,但一进门,记者依然被客厅连着书房的两面相对的书墙震住。“搬家的时候,摆弄这些书可是个大工程,足足整理了一个多月。”廖逊说。
这些书籍对他来说太重要了,他从中汲取知识,并学以致用发展事业以及维持家庭。廖逊曾在多家报刊开设专栏,每年公开发表文章字数达50万左右,退休后他现在每周为网站写评论,受邀到各个单位演讲和授课。
“一个人打几份工,挣几份钱,不仅能保证家人的生活质量,还能适当搞些家庭建设。”这种别人看来既充实又发挥余热的晚年生活这样解读似乎有些“俗”,但对于自称比任何人都精于“算计”的廖逊来说,却非常实在。
因为,这位已经年过花甲的学者有着一个异于常人的家庭需要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