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重新整理出平地,洪水村民集体搬迁到砖瓦房里。(记者 霍筱薇摄)
失去生机幸存草屋部落的尴尬
一方面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没有了人气的文化遗产船型屋却面临着难于保护的尴尬。
2008年,中国(香港)探险协会与洪水村村民,签署的共同保护黎族文化(茅草屋)的协议曾引发关注:协会为每户村民出资8000元资助改造民房;村民要协助协会保存好现在居住的茅草屋,协会再出资对茅草屋进行改造。这份协议的生效期,为50年。
继2008年买下洪水村的9间茅草屋之后,今年3月,中国(香港)探险协会又从村民手中买下6间茅草屋。为什么一个香港的非赢利性公益事业机构会有如此举动呢?
带着疑问,南海网记者来到了洪水村草屋部落,经过改造的15间茅草房,外表上茅草房仍保持原样,只是从里面进行了加固,装饰房顶上加铺了一层隔水草席,四周墙壁也抹上了涂料,最显眼的是把原来茅草房的泥土地改为硬质水泥地面。房子里摆放着原木色家具,柜式空调,现代厨具、卫具一应俱全,别有一番情趣。村民林庆和他的妻子被委托看护这些改造后的茅草屋。
林庆介绍,这几间经过改造的茅草房有时候会接待前来考察的学者、专家、探险者等,并不对外开放。中国(香港)探险协会洪水村项目的负责人王健一年也会来一两次,一般都会住上一两个月。至于这些船型屋以后的发展,他也是未知。
南海网记者电话采访了远在云南的王健。他说,中国(香港)探险协会非营利性组织,不会考虑发展旅游,最初买下洪水村船型屋,只是想起到中间的作用,引导大家关注、保护船型屋。由于协会人员、资金有限,不可能买下整个村庄的船型屋。而洪水村,当然希望搬出茅草房,住上新房,过上更好的生活。
“洪水村的船型屋的保护主要还要依靠当地政府,虽然现在政府相关部门都知道船型屋不能拆,但是怎么保护,怎么做,具体的措施至今还没有看到。”王健说。
至于如何破解海南船型屋的保护问题,王健认为,要在发展中保护,如果整个村庄无人烟,毫无生机,只是把茅草屋保护下来了,并不是真正的发展。海南东方的白查村也有船型屋,当地政府给屋子的主人每年补贴3000元,对船型屋进行保护,但仅是这样的保护还不够,整个村子只留下房子并不是保护。“政府应该给予船型屋发展的空间,鼓励愿意回去住的村民或者老人回去住,并通过展示黎族文化、售卖手工艺品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整个村庄才有生机。”王健建议。
王健说,现在王下乡洪水村的水泥路通了,通讯通了,发展条件已经比以前好了很多。他透露,今年11月,中国(香港)探险协会将在洪水村举办一个展览,记录黎族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同时展示黎族群众用过的砍刀、篓子、牛皮凳等原汁原味的东西,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黎族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