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村被称为海南最后的草屋部落,是昌江唯一保留传统黎族民居的村庄。(记者 霍筱薇摄)
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所在地示意图(资料图片)
以树干作为支架,竹竿编墙,外糊稻草灰泥,房顶再戴一顶细密的“草帽”,这就是昌江王下乡洪水村充满浓郁海岛民族风情的船型茅草屋,堪称黎族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村民迁入了不远处的砖瓦新房,如今洪水村的黎族传统民居船形屋渐无人烟,面临着消失的困境,它的保护又面临尴尬。
洪水村的金字形茅草屋既保留古代黎族住宅的营造技艺,又融合了汉族传统的建筑艺术,是迄今海南保存最完整的金字形茅草屋部落,堪称黎族文化的活化石。(记者 霍筱薇摄)
渐渐破败的黎族船型屋村庄
9月15日的下午,南海网记者从王下乡政府出发前往洪水村。去年5月,洪水村就通了水泥路。尽管山道蜿蜒曲折,但车行二十多分钟就到了洪水村。
从村口的山上往下望,一大片密密麻麻的金字形茅草屋闯入视线。虚掩在翠绿的椰树里的“金”字形茅草屋簇拥在一起,若隐若现。许多来到昌江王下乡洪水村的摄影爱好者,都喜欢从山上往村子里定格下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
可是走进洪水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曾经鸡犬相闻的热闹黎族村寨,已是寂然无声。带路的王下乡干部说,为了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今年年初,洪水村的大多数村民已迁入了不远处的砖瓦新房,仅剩为数不多的老人和新房没装修好的村民居住在茅草屋中。
村民林庆的祖母韩眉头仍坚守在茅草房里,她也是村寨里最年长的人,现已106岁。在昏暗的茅草房里,记者见到了韩眉头老人,老人的面部和手脚,都保留着黎族特有的纹身图案。由于患白内障双目已失明已30多年,行动不便且说话困难,老人的一日三餐都是由孙子林庆给她送来。
韩眉头是洪水村里最年长的老人,现已106岁,也是住在茅草屋里为数不多的人家。(记者 霍筱薇摄)
另外一户住在茅草屋里的林泽城一家,何尝不想尽快搬进砖瓦房,但是政府免费拨付的水泥、砖等建筑物资远远不够。由于洪水村路途遥远,运输费就占了建房花费的六成,要建一间砖瓦房,起码要三五万,凑齐这些钱,对于拮据的家庭来说,遥不可及。
“等今年收了橡胶有钱了就安水电,我们就可以搬进新家了。不过从小就住在茅草房里,已经习惯了,虽然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是搬了反倒留恋。”说起自家的茅草房,林泽城的言语中充满了不舍。尽管他家30多平方米的茅草屋里,光线昏暗,卧室、厨房、客厅没有隔开,但是家当的摆设还是井井有条。
“我是也想住砖瓦房,也想住茅草屋。虽然住砖瓦房之后,家里的猪圈养卫生了许多,但是砖瓦房还是不如茅草房冬暖夏凉。”已经搬进砖瓦房的韩桂花同样对茅草屋恋恋不舍,她感慨说,终于可以告别世世代代居住的茅草屋,搬进条件更好的砖瓦房了,但是村民们都十分怀念茅草屋,那是黎族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所在。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搬出茅草房,搬进新房砖瓦房,怀念茅草房的村民不免担心:茅草屋是用泥巴和茅草混合起来垒成的,非常容易受潮,必须有人住在里面不断烧火生灶,木柴散出的烟雾才能保证茅草屋不致腐烂。
“没人居住,这样的茅草屋两三年就坏了,可能我们的孩子以后都不知道茅草屋是什么样子的。”洪水村村民林庆指着已年久失修的茅草房说。
茅草屋无人烟,就会逐渐腐烂。(记者 霍筱薇摄)
即将失传的黎族船形屋营造技艺
洪水村村民留弃在旧村里的,不仅是船型屋,还有在这建筑中上演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林庆介绍,村里人从小耳濡目染,大多延续了传统的黎族船型茅草屋建筑技艺。“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已经不太会盖茅草屋了。”林庆说:“搬到水泥砖瓦房住之后,村民也不再维护船型屋,这项技艺很快就会消失。”
改造后的茅草屋,仍保留金字形茅草屋的原貌,屋内原木色家具、柜式空调、卫具浴具却一应俱全。(记者 霍筱薇摄)
走进去洪水村任何一间船型屋,就会发现,看似简单的茅草屋也需要细致的营造技艺。洪水的船型屋属于落地型,这是一种吸收了部分汉族建筑技艺的黎族建筑。虽然茅草屋直接建在地上,但屋内的地面是用黄泥反复捶打晒干过的,十分平整坚硬。支撑整栋房屋的木柱多是心材,下面垫有石块。墙用白藤藤条编织成框,再在上面糊上稻草泥。特别是屋顶,并不是简单的铺上茅草,而是在藤或竹编成的屋顶架上,一层层细致铺上按一定形制编织的茅草毡,这也是使得茅草屋比一般房屋更加凉爽的关键。
船型茅草屋需要时时维护,茅草更需常常更换。特别是最上层的茅草,半年左右就要更换一次,才能使得整个屋顶历久不腐。林庆说,以前洪水村附近的山上有着丰富的盖房资源,比如茅草、木料、竹子。村民搬进砖瓦房后,不再需要修补茅草房,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这些盖房的材料了,尤其是茅草。
采访时,正值傍晚,洪水村一间间船型屋在细雨中尤显落寞,仿佛在等待着主人回来。
县政府重新整理出平地,洪水村民集体搬迁到砖瓦房里。(记者 霍筱薇摄)
失去生机幸存草屋部落的尴尬
一方面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没有了人气的文化遗产船型屋却面临着难于保护的尴尬。
2008年,中国(香港)探险协会与洪水村村民,签署的共同保护黎族文化(茅草屋)的协议曾引发关注:协会为每户村民出资8000元资助改造民房;村民要协助协会保存好现在居住的茅草屋,协会再出资对茅草屋进行改造。这份协议的生效期,为50年。
继2008年买下洪水村的9间茅草屋之后,今年3月,中国(香港)探险协会又从村民手中买下6间茅草屋。为什么一个香港的非赢利性公益事业机构会有如此举动呢?
带着疑问,南海网记者来到了洪水村草屋部落,经过改造的15间茅草房,外表上茅草房仍保持原样,只是从里面进行了加固,装饰房顶上加铺了一层隔水草席,四周墙壁也抹上了涂料,最显眼的是把原来茅草房的泥土地改为硬质水泥地面。房子里摆放着原木色家具,柜式空调,现代厨具、卫具一应俱全,别有一番情趣。村民林庆和他的妻子被委托看护这些改造后的茅草屋。
林庆介绍,这几间经过改造的茅草房有时候会接待前来考察的学者、专家、探险者等,并不对外开放。中国(香港)探险协会洪水村项目的负责人王健一年也会来一两次,一般都会住上一两个月。至于这些船型屋以后的发展,他也是未知。
南海网记者电话采访了远在云南的王健。他说,中国(香港)探险协会非营利性组织,不会考虑发展旅游,最初买下洪水村船型屋,只是想起到中间的作用,引导大家关注、保护船型屋。由于协会人员、资金有限,不可能买下整个村庄的船型屋。而洪水村,当然希望搬出茅草房,住上新房,过上更好的生活。
“洪水村的船型屋的保护主要还要依靠当地政府,虽然现在政府相关部门都知道船型屋不能拆,但是怎么保护,怎么做,具体的措施至今还没有看到。”王健说。
至于如何破解海南船型屋的保护问题,王健认为,要在发展中保护,如果整个村庄无人烟,毫无生机,只是把茅草屋保护下来了,并不是真正的发展。海南东方的白查村也有船型屋,当地政府给屋子的主人每年补贴3000元,对船型屋进行保护,但仅是这样的保护还不够,整个村子只留下房子并不是保护。“政府应该给予船型屋发展的空间,鼓励愿意回去住的村民或者老人回去住,并通过展示黎族文化、售卖手工艺品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整个村庄才有生机。”王健建议。
王健说,现在王下乡洪水村的水泥路通了,通讯通了,发展条件已经比以前好了很多。他透露,今年11月,中国(香港)探险协会将在洪水村举办一个展览,记录黎族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同时展示黎族群众用过的砍刀、篓子、牛皮凳等原汁原味的东西,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黎族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