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名俄罗斯间谍引发的风波尚未散尽,华府另一桩“谍事”已然登场。15日,事件主角—失踪1年多的伊朗核物理学家阿米里返回祖国,怀抱爱子痛诉当时遭美国特工“绑架”的不堪经历。
阿米里称2009年6月他在沙特朝觐期间遭到劫持,并在一处秘密地点被注射麻醉药物。来到美国后,中情局向他承诺如果合作就能拿到500万美元,但后来又曾威胁要杀死他。
面对阿米里及伊朗政府的指责,华盛顿反唇相讥。国务卿希拉里称阿米里“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来往美国均系自愿;白宫更有匿名官员对媒体放风,称中情局出价500万美元换来阿米里投诚,但在美期间他又心生悔意,最后还是决定返回伊朗。
是英雄还是叛徒?是遭人胁迫还是投怀送抱?是一心爱国还是出尔反尔?阿米里与白宫给出的答案截然相反,但正是因为定论迟迟无法做出,才为这桩“谍事”填充出深具戏剧性的情节,从而吸引更多眼球,正如俄罗斯美女间谍安娜·查普曼在美国留下的婀娜倩影。
更具玩味的是,伴随查普曼的八卦与阿米里的口水,美俄、美伊间谍风波的轮番上演同时揭示出冷战结束以来一个不争事实—虽然冷战来了又去,但华府依旧“谍谍不休”,而且,有时还很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