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服务和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上下一盘棋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动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自由贸易港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好“制度创新+优惠政策+法治规则”的重要安排,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加强统筹协调、联动协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建立,营商环境总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推动各类要素便捷高效流动,风险防控有力有效,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
——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5%以上,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市场主体持续大幅增长,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争取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精神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海南样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清洁能源岛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量持续提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全国作出示范。
——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适应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法治海南、平安海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三、坚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初步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
围绕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自由贸易港建设早期收获。
7.落实“零关税、低税率”政策。实行部分进口商品零关税政策,落地实施“一负三正”四张清单。高水平举办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用足用好免税购物政策,优化全岛免税店布局,丰富免税商品种类,实现免税品品牌、品种、价格与国际“三同步”,形成日用消费品免税、离境退税、离岛免税三类免税购物并存,不断提升免税购物体验。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根据实际动态调整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高端紧缺人才清单和鼓励类产业目录,完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争议协调工作机制。
8.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全面推进货物贸易零关税和服务贸易“既准入又准营”的制度创新。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在具有强制性标准的领域,建立“标准制+承诺制”的投资制度。优化外资结构,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完善过程监管制度,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在国家数据跨境传输安全制度框架下,开展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创新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等相关制度。依法加强对产权的平等保护。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9.深化财政金融等领域制度集成创新。推进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健全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构建海南金融对外开放基础平台。逐步提高非金融企业跨境融资杠杆率,建立充分满足市场主体自主融资需求的新外债管理体制。依法构建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推动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投资基金,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改革。深化交通、水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探索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调剂共享机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资源资产资本化工作。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聚焦主业主责,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打造一流国有资本综合性投资运营公司,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产业集团和专业产业集团,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0.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海南样板”,确保到2025年总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实施优化营商环境的中长期行动计划。坚持五级书记抓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方参与、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化大部门制改革,将职能相近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稳妥实施事业单位、法定机构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等专项配套改革。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的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推动行政人员编制向监管部门倾斜。扎实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公开化,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管受理”“一支队伍管执法”“最多跑一次”“就近办、马上办”,全面推行“极简审批”制度。健全各类市场主体评价反馈机制,动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等参与营商环境监督,完善营商环境评价考核机制及成果应用。建立党政领导和企业家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好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健康成长,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11.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政策落地实施。高标准建设开放口岸和“二线口岸”基础设施、监管设施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全岛封关运作的配套设施设备。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建立海南自由贸易港边际管控体系,强化近海、岸线、岛内三道防控圈有效管控。在全岛封关运作的同时,依法将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等税费进行简并,启动在货物和服务零售环节征收销售税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