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海口 原创 国际 国内 社会 财经 体育 娱乐 数据

【我们的改革开放】祖孙三代和“土豆”的故事

2018-12-17 10:53

  央视网消息 我不喜欢吃土豆。

  一吃,小时候的饥饿感就扑面而来,伴随而来的还有胃部发酸,想想都难受。

  但是,我很喜欢土豆。

  这两者并不矛盾。

  你们称呼它为土豆,专家们说它是马铃薯,我们本地人更喜欢称呼它为洋芋,于是本地流行一句顺口溜,定西有三宝:洋芋、土豆、马铃薯。

  我和它打了几十年交道,以后还将继续,生活中的很多变化,都与土豆有关,我见证了定西土豆的“变形记”,土豆也见证了我们一家生活的巨变。

  【一】救命薯

张寿和父亲张富清、侄子张文斌。

  我叫张寿,生于1967年。从我记事起,每天下午,奶奶总会煮一大锅土豆,大的人吃,小的猪吃,全家七八口人,第二天的早饭和中饭全是土豆。

  每天上学,包里背的干粮就是两个水煮的土豆。

  虽然吃了会难受,但不吃,饥饿更难忍受。

  现在回想小时候,关于吃的,大概就是两件事:吃了很多土豆以及吃不饱肚子。

  家乡定西流传着一句话:“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十有九年旱,岁岁人发愁”,唱尽了家乡生态环境的恶劣。

  我们这里是干旱地区,春夏少雨缺水,那时候家里要种将近40亩田,种小麦、小米、荞麦、豌豆、扁豆、甜菜,土豆等,全是旱地,靠天吃饭,收成都不怎么样,唯独生长周期较长的土豆产量可以。

  所以每年计划种植的时候,父亲张富清都会说,土豆是必须要种的。

  土豆真的算是家里的救命粮。煮着吃、炒着吃、炸着吃,逢节日时的吃法最令人怀念:将土豆煮熟,剥了皮、捣碎,随后将胡麻炒熟、碾碎,搅拌到一起,一红一白,那叫一个香。

  现在很少有人这么吃了,我虽然不爱吃土豆,不过这种吃法,我还是有点怀念。

  1988年,我和二哥一家搬迁到甘肃张掖市高台县(编者注: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展“三西”【甘肃的定西、河西和宁夏的西海固】扶贫),相比家乡,这里地势开阔,有水源,开始逐渐能吃饱肚子了。

相关链接:
《改革开放 关键一招》第七集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改革开放40年40个第一:派遣部队参加维和行动
致敬伟大征程的人民史诗——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侧记
[来源: 央视网] [作者:] [编辑:云梦怡]
电脑版

2010-2020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