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海口 原创 国际 国内 社会 财经 体育 娱乐 数据

海口:南溟古刹大悲阁 流传300多年的红墙故事

2018-01-21 10:23

  建于明昌塔旁

  南溟古刹大悲阁 流传300多年的红墙故事

  美舍河五公祠段,河水幽幽,沿着河边走,不一会儿来到一处庙宇。从庙宇门前经过,依稀可听见从庙中传出的大悲咒,伴着香烟袅袅,和门前潺潺流动的美舍河水交汇融合。在四周林立的高楼中,这里静谧安详,不时有信众出入。这里便是重建后的大悲阁。

  大悲阁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与美舍河交叉口的南侧,即国兴派出所附近。打开历史的画卷,找到美舍河这条绿色的长廊,坐落在河畔的大悲阁无疑是其中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悲阁却先后经历了炸毁、搬迁、重建,现今的大悲阁,便是近年重建的。遗憾的是,重建后的大悲阁没有了往日的雄伟姿态,古老而珍贵的阁中文物也保留无几。本期美舍河故事,将带领读者走进大悲阁,探访这座南溟古刹的前世今生。

  著名古迹

  大悲阁坐落在现今的国兴派出所附近。同很多寺庙一样,大悲阁大门面西而开,正对着美舍河,与河的堤岸仅隔一条四五米宽的道路。门口的两侧红墙上,分别写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字样。现今的大悲阁包含弥勒殿一座、敬香亭一座、观音殿一座、东西厢房数间。走进院内,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宽敞前庭,前庭中央有香火炉,香火旺盛,刚进门的信众首先在这里上香。庭院内的板墙用作财务公示、事务通知等用途,同时抄有经文。

大悲阁大门。

  经过香炉,走进弥勒殿,一尊金色的弥勒菩萨首先映入眼帘,此外,殿中两侧还供有十八罗汉,陈列架上整齐摆放着不少经书,以及各类相关明昌塔、大悲阁的历史资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等。

  穿过弥勒殿,来到敬香亭,前来祭拜的信众们穿行其中。大悲阁的主殿——观音殿内,供奉有大慈大悲千手观音菩萨千手观音佛像,前来祭拜的信众,在主殿外褪去鞋履,小心翼翼地上香,跪拜,向观音像祈愿。

  提到大悲阁,就不得不提到曾是历史上“琼州第一塔”的明昌塔。大悲阁的管理员介绍,明昌塔修建之后,有一位号“一沥”的僧人募资在塔旁建大悲阁,供奉大慈大悲千手观音菩萨,大悲阁也因此得名。

  《琼山县志》中如此记载:明万历年间,知府涂文奎、给事中许子伟为振兴海南文风,在下窑村修建明昌塔,增设敬事堂、文昌阁、关帝庙。后来,僧人一沥募集资金,建大悲阁于塔旁,供奉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菩萨。三百多年来,大悲阁、明昌塔与天宁寺齐名,都是海南历史上最著名的古迹。

弥勒殿中陈列有不少大悲阁和明昌塔的资料和图片。

  尽管大悲阁和明昌塔相邻,但是两处建筑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曾以“琼州第一塔”屹立的明昌塔在上世纪50年代彻底被拆毁,相比之下,大悲阁有幸保留至近年,但最终也难逃搬迁、拆除和再次重建的命运。

  大悲阁的一名志愿者向记者讲述了她所听闻的一则故事:日军入侵海南之时,有一位老人为躲避敌人的追杀,与夏瑶村周边的村民一同躲进明昌塔,也因此幸运地躲过敌人惨绝人寰的杀戮,最终活了下来。时至今日,老人仍然感激明昌塔的救命之恩,因为明昌塔早已不复存在,所以老人每年都会请家人代为前来大悲阁祭拜。

  现今的大悲阁中,陈列有少许明昌塔的相关图片和史料,以及两块珍贵的塔基残碑。在下洋社区附近居住了十多年的居民王燕玲的带领下,记者在大悲阁院内见到了这两块残碑,其中一块刻有“观文成化”四个大字,另一块刻有“臣许子伟稽首敬祝”字样,字迹清晰可见,皆为楷书,字体端庄,苍劲有力。

  延续香火至今

  几经摧毁

  大悲阁曾经历多次受毁、重建,这颗昔日美舍河畔的珍珠,在多次的受创和重建中,渐渐失去了最初的魅力。

  大悲阁建成后,主要用于推广佛法,是一处佛教道场。清乾隆三年(1738年),僧法空予以重修。清乾隆六年(1741年),郡守张秉义迁走关帝庙,独尊大悲阁。关帝庙后成为“明昌祖庙”,仍祀关羽,距大悲阁不远。因未得到保护,房屋残破不堪,庙内文物已经被盗,珍贵的壁画严重受损。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护道张墑春倡议重修大悲阁和明昌塔,得到老百姓的热烈响应。

弥勒殿中的十八罗汉像。

  时间来到上世纪30年代。在1935年的一本琼海中学(今海南中学)校刊中,一篇中学生的游记,记录了当时明昌塔和美舍河的情景,其中也提及大悲阁。游记中记录道,1935年11月,也是一个秋日,韩蒸丰跟老师、同学共三十余人一起前往明昌塔露营。他们一行穿过府城,路过五公祠,到达明昌塔之时,太阳已经没进地平线。“前临田野,更有一条小溪蜿蜒其间,左近东南有明昌塔矗立天际。我们坐于幕内,促膝谈心,听得流水淙淙……晦月半规,从东方慢腾腾而上升。”游记中所描写的自然之趣令人神往。而当时的明昌塔四周已是满地荆棘,乱草杂生,塔旁边的大悲阁也已经坍圮了一角,佛像仍在,但和尚早已不知去处。

  夏瑶村村民文国材亲历了几次重建,还曾参与其中两次重建工作。文国材介绍,1950年以后,大悲阁曾两次被毁,又两度重建。他回忆:“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56年5月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我剪头发回来,忽然听到一声巨响,看见原先大悲阁的那个地方升起一团白烟。后来才知道是堆放在大悲阁内准备用于兴修水利设施的几十吨炸药突然爆炸,将大悲阁夷为平地,阁内贴金菩萨像被炸毁,还炸死一头耕牛。”不少史料的记载中,也证实了文国材的这个说法。

  1990年,当地居民、德高望重的孙邦逵老人倡议重修大悲阁,民众纷纷捐款支持。重建工作由王铭昭、孙师三、文国材、孙邦辅、孙邦富主持,由夏瑶、瓦灶居民小组和海口市塔光农工商贸易总公司来牵头集资,汇集66万余元,基本照清代原样复原了大悲阁。

  2002年,因美舍河改造工程需要扩大河道面积,大悲阁又一次被迫拆除,庙中的佛像被安放在搭建于河边的一处建筑内,尽管这样,佛像所在之处依然香火旺盛。2007年10月,大悲阁又一次迁移,这便是现今所在的占地约四亩的大悲阁寺。据介绍,此次重建也同样得到了广大群众和佛教信众的支持。现在,大悲阁庭院一侧还立有石碑芳名录,刻有近1500个人名及捐款数额等。

相关链接:
海口旧州发现唐朝开元寺遗址 揭开尘封千年的古寺历史
唐代鉴真和尚意外漂流到海南 曾在海口旧州开元寺安顿
海口:天宁寺——千年辉煌后的寂寥
海口灵山寺200万元搬迁费至今无影 和尚无奈打官司
[来源: 海口网] [作者:梁冰] [编辑:金慧仪]
电脑版

2010-2020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