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定安县龙梅村的王氏宗祠。
A 心系故土 反哺家乡
走进龙梅村,村口一座“王弘诲故里”门坊雕刻技艺精湛,雕梁绣柱为来客掀开一代伟人生平的篇章,环顾门坊四周,两侧厚重的文化墙嵌刻记录着王弘诲的生平事迹以及历史贡献。“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19岁中广东省乡试举人第一名,23岁中乙丑科进士”……触摸着墙上简短的文字,王弘诲为家为国殚精竭虑的一生具象化地浮现在人们眼前,文化墙前驻足参阅的文化学者们无不为王弘诲享誉一代的名臣事迹所触动。
顺着村道一路向前,便能见到那独立一隅的王氏宗祠,这座建筑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其中独树一帜的建筑为八角殿,八角殿在王氏宗祠内,为王氏宗祠之前殿,合王氏宗祠内之山门,后殿组成四合院式布局,占地约1000平方米。宗祠内存有康熙丙申(1716)翻刻的万历皇帝诰封王弘诲及其妻周氏之诰封文匾一块,“东阁风清”木匾额一块,“忠义世家”木匾额一块,199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会举行前,50多名作家诗人和历史文化爱好者在王弘诲第十五代后裔王正的讲解带领下,参观了古风古色的王氏祠堂、太史坊等地。王氏祠堂的红砖绿瓦古韵十足,院内墙角斑驳点点,厚重的石板路黑白错落,窗户、横梁上皆是不同风格的精湛雕刻工艺,这些沉淀了百年历史的旧事物,静静诉说着此处曾经发生的故事。祠堂的附近,有一座高大庄严的双面石牌坊——“解元坊”和“太史坊”,是后世官员为王弘诲所立,并且左右设置有防风作用的斜柱,颇具海南当地特色,独具匠心的建筑造型使牌坊不但坚固,而且雄伟大气。
“祠堂里供奉着王氏祖辈的牌位,一直督促着我们后世谨遵先辈教导,做对社会和家乡有贡献的人。”一边带领人们了解王氏祠堂的历史由来,王正一边为参观者讲述百年来王弘诲的精神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小我的长辈就教育我要清廉做事、正直做人,重视教育和交流,因此,我们家族很多人都有出国学习的经历,在外出闯荡有所成就之后,也没有忘根忘祖,通过捐赠等方式一直在帮助家乡发展。”王正告诉记者。
功成名就不忘造福家乡人民,是王弘诲的做人之道。古时海南学子需远渡琼州海峡到雷州参加科考,其中多有不便,而且渡海过程中要面临多种风险,临高知县杨址等人葬身海峡之事便是其中一例。基于此,王弘诲列举事实,上书《奏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道疏》,在奏折中主张参考甘肃,设兵备道代管提学道,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在海南设立考场,自此,海南学子科考再无渡海覆没之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