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创新链产业链破解融合困境
青海地区冬天是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团队成员、柴旦地区生产项目负责人崔征回忆道:“最初时他们5人挤住在1间屋子,条件非常艰苦,凌晨才回去,三四点又冒着严寒回到了车间。”
艰苦的环境,不能阻挡创新的脚步。仅几个寒暑,王磊团队就实现了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发展的跨越,其关键在于创新性地提出了“研究院+有限公司+种子基金”的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模式。在王磊看来,以往理论验证、中试、资金、市场化等都相对独立,需要来回协调,不确定性高,不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市场化失败,这也是创新链到产业链转化最困难的症结。经过反复探索与实践,他们成功打通了这些环节。
2017年,由陕西省科技厅支持,王磊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势学科,组建了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围绕膜分离科学和技术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产业化提供共性技术平台。依托平台,王磊又组建了由团队控股,重点研发高性能超滤、微滤、纳滤、正渗透等膜分离产品与设备的创新企业和种子基金,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资本运营”的全产业链转化新模式。
“这种模式把基础研究平台、科学研究基地与成果转化推上了快速通道,跨越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死亡谷’。”依托于此,他们目前已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器械三大领域孵化了十余家高科技企业,申请专利80余项,已授权专利40余项,其中30余项已实现了转化生产,专利转化近亿元。
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产业链反哺创新链。更多人才迅速成长,所孵化的企业既是生产基地,也是实践基地,更是深度研发基地。在这一链条上,团队培养出硕、博士创新型人才近200名,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管理等完备的人才体系。他们在《自然通讯》等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70余篇高水平论文,出版《水处理膜污染结构参数与微观作用评价方法》等7部著作。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围绕膜分离技术,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以关键核心技术服务经济社会。”王磊说。
(本报记者张哲浩 李洁 本报通讯员詹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