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端稳民生 北京各区在行动
北京这一轮疫情,病例报告涉及15个区和经开区。为保障市民采购需求,各区齐发力,抗疫情、稳民生,统筹调配零售端资源,指导重点连锁超市和生鲜电商企业提高蔬菜自采量,增加货源供给,将备货量提高到平时的3-5倍,保证不断档、不断货,保障末端供应稳定。
市场供给有了“底气”,价格就成了保供的稳定器。永辉超市作为丰台区保供单位,价格均按照政府制定的价格及低于制定价格进行售卖,无涨价现象;家乐福超市米面粮油、蔬菜水果、肉禽蛋、防疫物资等方面备货量是日常的2至3倍;联生超市生活必需品备货增加平常的30%。朝阳区内各商超同样物品丰富、价格亲民,很多超市还推出特价菜让利于民。作为朝阳区区属国有企业,京客隆超市在确保门店库存充足的同时,启动两家配送中心24小时应急配送机制,增加店铺补货频次。此外,加强价格管控,所有店铺严格执行总部统一定价,严禁私自调价涨价。
封控管控区内的居民是保供重点。海淀区组织重点保供企业为封控管控区居民准备了“蔬菜包”:翠微超市将1.3万余份蔬菜大礼包送往海淀街道和北太平庄街道16个社区;超市发将近1万份的蔬菜包送达青龙桥街道、清河街道、曙光街道、中关村街道的封控管控区居民家中;6万余份蔬菜包由物美送到7个街道。
海淀区85000份“爱心蔬菜包”送进封控管控区。
及时补货是体现供应能力的重要一环。海淀区依托生活必需品“点对点”监测补货保障机制,发挥末端监测作用,了解售卖情况、库存量、供货能力等情况,发现补货慢、短时断货等情况,及时提示企业。同时,各街镇通过“大店带小店”补货机制、市级点对点食材供应配送企业等多种方式协调非连锁小店进行资源对接,丰富物资供应渠道。西城区依据监测掌握供货、售卖、库存、价格等情况,启用临时蔬菜储备库对个别超市、百姓生活服务中心补货。此外,老字号加码备货生产与配送服务,增加外带外送品类,加大供应不涨价,通过线上社群发布菜单对接满足居民日常饮食需求。
在石景山区,“34+6+5”重点保供网点台账则有效保障商超及时补货。区内物美、永辉、壹公里等重点连锁商超拓展采购渠道,建立产销对接,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同时,生活必需品实时报送机制通过重点商超每小时报送客流量、销售量情况可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指导精准及时补货。通过对连锁商超品牌的30余家保供网点的监测,石景山区生活必需品日均销量保持在70吨左右,日均库存保持在530吨左右,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