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次充好不退不换
商家用盲盒清库存
据了解,盲盒已发展到各行各业,所装的商品不仅仅是手办玩偶,还有服装、饰品、电子产品等。现实中,有些商家也会用福袋指代盲盒。
《法治日报》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盲盒”“福袋”等关键词,出现的商品多数描述为“神秘福袋”“捡漏盲盒”“超值盲盒”“幸运福袋老板疯了”,但基本的要求都是“不退不换”。
其中一个福袋描述为“神秘福袋捡漏盲盒生日女神礼物”,有购买过的用户评论称,“很多东西都是用不到的,而且包装上面都是灰,像放了很多年似的”;另一位买家评论道,“也不晓得值不值,都用不上,除了一包纸巾”。
据调查,电商平台有两类卖盲盒的商家,一类是专门经营盲盒的,另一类是经营其他产品,兼卖福袋或盲盒,但基本都会写明:商品微瑕、临期商品、随机发货、不退不换。
据一平台客服说:“不建议购买盲盒或福袋,因为商家说了不退不换,但消费者收到货后商品有质量问题想要退货,平台不好协商。”
知情人士透露,卖服装的店铺一到换季会做福袋活动,但商品随机发货,尺码、款式由不得买家挑选,并且不退不换,化妆品或者是食品店铺也会弄福袋,出售的基本是临期商品。
一位卖化妆品的商家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我一定会让客服告诉买家商品有瑕疵,至于是什么商品、适不适合对方、能不能使用、瑕疵有多大,都是我们不能保证的,也会提前说明不退不换,毕竟福袋买的就是一种随机性。”
在校大学生王夏(化名)经常在电商平台购买福袋,她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福袋大概有三类,第一类是清仓甩卖类,全是以前的款也就是压仓货,店铺都不会上架;第二类是福利类,质量还行;第三类是垃圾类福袋,收到的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估计是刷单刷来的产品,就算是做慈善了。”
据了解,大多数买家收到的商品与描述不符,品质参差不齐。
李先生在某精品店铺购买价值199.8元的福袋作为女友的生日礼物,“拆到礼物的那一瞬间挺尴尬的,就是一块手表,很廉价,感觉电商平台上39.9元就能包邮了,但是商家告诉我任何一个福袋都是物超所值,手表是欧利时(OLEVS)品牌的,但我收到的手表商标却是OLVES。”
用户名为“翻滚吧,蛋炒饭”的买家在一家数码产品店铺以288元购买了一个福袋,打开发现是一款华为手机,但是已被使用过,拿到手机店检测后被告知,“手机电池板几乎不能用了,就当板砖使吧”。
《法治日报》记者发现,有些店铺为福袋标价为19.9元,配图是华为、苹果等手机,最后买家收到的却是耳机、手机支架、手机壳等配饰,存在配图与实际收到的商品不符的问题。
对此,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认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售卖的商品信息必须透明,包括价格、品质、样式等,上述行为均是卖家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构成欺诈。从买家的角度来说,如果明知道盲盒存在种种问题还是要购买,就是一种射幸行为,数额小的话是一种娱乐行为,数额大且长期进行就是一种赌博行为,赌博是法律禁止的,轻则要受行政处罚,重则构成犯罪。
韩英伟认为,以盲盒为名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还以盲盒不退不换的规则作为理由,会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如果盲盒中的款式与商家的广告宣传不一致,还会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