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OST先导巡天和一期巡天天区覆盖 ( 国家天文台供图 )
新华网北京8月7日(王莹)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由其管理和运行的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已完成一期光谱巡天观测,共发布光谱901万条,是世界上其他巡天项目发布光谱数总和的1.8倍,其中高质量光谱(信噪比大于10)777万条,确定534万组恒星光谱参数。一批利用LAMOST数据的大样本优势发现的新天文成果为公众了解宇宙提供全新视角。
银盘半径增大一倍 银河系有了新“画像”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介绍,利用LAMOST数据的大样本优势,银河系的银盘半径已被两次刷新,从2017年发现增大25%(从5万光年到6.2万光年),到2018年增大到一倍(10万光年),这一成果使天文学家重新审视星系形成及宇宙演化的一般规律。同时,利用LAMOST取得的海量大数据,科研人员确立了银河系晕为内扁外圆的结构,这一清晰的证据推翻了前人关于恒星晕是一个轴比不变的扁球体的猜测,对于理解银河系恒星晕的形成历史和演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银河系银盘半径大小变化示意图(国家天文台供图)
近几年,暗物质引发公众普遍关注。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主任赵刚研究员介绍,暗物质占星系总质量的90%以上,但大多数分布很弥散,在太阳所在位置处暗物质所占比例非常低。“这就给我们直接探测暗物质带来了巨大困难。利用LAMOST数据对太阳附近的暗物质密度进行了重新估算。这对寻找暗物质粒子、理解暗物质在银河系中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他解释到。
此外,记者了解到,科学家利用LAMOST数据计算出迄今为止最为精确的银河系外盘旋转曲线并构建了银河系的质量模型,估算出银河系的质量和太阳邻域暗物质密度。同时,在运动学空间发现7个源自银河系并合过程的新星流,占国际同类发现总数的一半;在化学空间发现了33颗丰度不同于普通恒星的“低α丰度恒星”,是国际同类发现总数的两倍,这为在运动学和化学空间发现银河系并合形成增添了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