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海口 原创 国际 国内 社会 财经 体育 娱乐 数据

汪国真曾自述诗歌路:作诗是因为“字写得差”

2015-04-27 11:16

    原标题:你说他的诗乏善可陈

    他却努力火成了热潮

    4月26日,诗人汪国真的去世引来很多人追思,在上世纪90年代,汪国真诗歌的盛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却并未得到主流文学界太高评价。有网友感慨,追忆的不仅仅是汪国真的诗,更是怀念逝去的青春。

    昨天,诗人、诗歌评论家唐晓渡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诗歌所达到的现实水准来看,汪国真的诗是乏善可陈的,但是他的诗歌构成了一个文化现象,有理由拥有自己的读者群。而汪国真生前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总结:“我的诗能形成一种热潮,是不断努力的结果。”

    唐晓渡(诗人、诗歌评论家)

    与70后记忆联系在一起

    昨天,诗人、评论家唐晓渡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说:“汪国真去世只有59岁,他的过早去世是很令人痛惜的,祝他安息。”如何客观评价汪国真的诗歌?唐晓渡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他的诗歌本身所达到的高度,从当代诗歌在上世纪90年代所达到的现实水准来看,在这个尺度面前,他的诗歌是乏善可陈的;另一方面,从80年代以来诗歌多元化的角度来讲,他的写法和文本的影响,有理由拥有自己的读者群,这是应该尊重的。”

    “我也看到了网上网友的话,确实引起了很多70后的回忆,汪国真的诗歌与他们的青春记忆是联系在一起的,借用经济学的市场细分理论,他拥有自己的阅读份额,这是完全正常的事情。只是,我们从比较高的要求来说,在当代诗歌取得的现实成就面前,比较苛刻的说它是浪漫主义末流的东西。”唐晓渡表示,汪国真的诗歌与当时的“审美潜流”是合拍的,受到了很多年轻大学生喜欢,特别是情窦初开的女生的欢迎,也是客观存在的。

    在唐晓渡看来,汪国真在上世纪90年代的流行本身构成了一个文化现象。“他的流行与90年代当代诗歌陷入低潮有关,在社会转型期很多读者也比较迷茫。当时我们陷入一种挫败感之中,在这种比较低迷的情况下,他的诗确实吸引、满足了一种青春期的情感需要,这是一个很客观的事。”

    唐晓渡曾在《诗刊》杂志工作很多年,他回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诗歌评价标准来看,汪国真的诗歌在《诗刊》是很难发表的,后来也没有发过他的东西。我觉得从诗歌发展来讲,诗人与诗人之间不应该有任何恶意,相信批评汪国真的人对他本人也没有恶意。”唐晓渡提到了台湾的席慕蓉,认为她和汪国真有相似的地方,“在台湾对席慕蓉诗歌的评价,远没有大陆这么高,发行量并不能评价一个诗人的诗歌水准。”

    费勇(曾担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

    汪国真的诗留给时间评定

    作家费勇曾担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这里也是汪国真的母校。谈到汪国真回暨南大学的经历,他说:“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2000年前后曾两次来到暨南大学讲座,场面还是很火爆的。很多暨南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都读过他的诗歌。在外面,学术界对他的诗歌评价比较冷淡。”

    如何评价汪国真的诗歌?费勇说:“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有很多东西很难去评价。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那个年代的中学生、大学生那么喜欢汪国真,他诗歌里理想主义或者激励力量与这个社会的关系。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文学作品一两百年之后,评价会发生变化,比如《红楼梦》和《金瓶梅》,当时不受主流文学重视,认为小说是很低级的东西,却又在某一个大众圈里流传。”

    费勇提到最近余秀华的诗歌作品非常畅销,这说明大众对诗歌有需求的,“我们现在文坛上自己认为是诗人的作品,很多大众不爱看。不能狭义地说纯文学就是高级的,应该抱着尊重和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尤其对汪国真这样的,影响过很多人的诗人。”他认为,中国诗歌评论界一直对汪国真比较冷淡,没有认真去研究过,这是不恰当的。

相关链接:
汪国真 友情是相知
汪国真 我喜欢出发
他是我们青春里的烙印——追记诗人汪国真
为什么汪国真会在90年代家喻户晓?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编辑:李帅锋 实习生 陈锦腾]
电脑版

2010-2020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