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沉船遗址出水的瓷器。
300多年沉睡冰冷海底
在福建省平潭县海域,有一座礁石,当地渔民称之为“碗礁”。渔民们捕鱼时,他们的渔网里经常会有大大小小的瓷碗被打捞上来,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的祖上从何时起就在这里不断地捞起过瓷碗了。
2005年6月下旬的一天,有渔民在碗礁附近捕鱼时意外捞出几个瓷器,上面的花纹精美而古朴。经过考古调查,发现水下十几米处有一艘沉船。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专家认定这是清康熙年间运送瓷器的船只。当年7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命名为“碗礁一号”。
“300多年前,它满载清代景德镇民窑精制瓷器,预备销往遥远的东南亚,不幸的是航行到福州时触礁沉没。”福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碗礁一号”沉船遗址地处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北至长江流域和北方各港口,南达泉州、广州等贸易港口远至东南亚地区,是南北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碗礁1号出水的文物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该工作人员表示,福建东南沿海古为“海上陶瓷之路”,沿着这条海上交通航线,中国的古瓷器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碗礁一号”沉船中发现数量巨大的瓷器,从侧面证明了清康熙年间我国对外贸易相当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