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海口下水道标准较低
城市积水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城市下水道的排泄洪能力。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海口的下水道标准很低。
下水道的建设标准、口径大小,通过暴雨强度公式算出。这个公式中,涉及一个重要变量就是:暴雨的重现期,即等于或大于某暴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通常以年为单位。
在我国标准较高的广州、上海,这个值可以达到3到5年。这也就意味着,其城市下水道排泄洪能力较强。而海口的暴雨重现期值为1年。这个值已经沿用了大半个世纪,并且还在沿用。在一些老旧城区,如博爱南、解放西等地方,下水道的标准可能还要更低,暴雨重现期可能只有0.5年。
由于建设标准低,如果降雨量超过35.5毫米,那么海口的排水管网就会进入“饱和”状态。如果还有更多的雨水降下来,那么多出的雨水就只能停留在地面上,进而形成积水。35.5毫米的降水量对于海口来说仅相当于一场中到大雨的降水量。海口每年的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且集中在8、9、10月份。这段时间大雨、暴雨频发,因此海口城区积水也就变得异常频繁。
此外,下水管网建设年代久远,破坏、淤积、堵塞等问题更加重了城市积水问题。
2、滨海城市易海水倒灌
海口地势南高北低,河流、排水等几乎都属于“重力流”,从地势较高的南边往地势较低的北边流。由于地势较低,北边的海口城区还受到海水潮位上涨,海水倒灌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城区积水,但水能在数小时内排走。
龙昆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每逢台风、暴雨天气,暴雨时常伴有海水高潮位,龙昆沟、大同沟、海甸溪、美舍河、南渡江等河道便会受到潮汐影响海水顶托,造成地势较低路段积水。主要影响路段有海甸二东路、义龙路、龙华路与金龙路交汇处、盐灶路、广场路、滨江西路等。
海水倒灌是滨海城市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前不久与海南擦肩而过的台风“天兔”,带来的海潮上涨,导致了汕头市海水倒灌,汕头市中心城区的老城区几乎全部受浸,积水最深达1米多,路面交通处于阻断状态。同时,汕头南澳岛也出现多处村庄被倒灌的海水浸泡。
海口市市政管理局排水设施管理处处长徐少萍说:“这是滨海城市的特点,受海潮影响明显。不过随着潮位的降低,城区内的积水也能够很快排出去。所以,海口城区一般路段的积水不会超过12个小时。”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晴天积水。典型例子是盐灶路。“每年有一次天文潮,潮水一涨起来,这里就会积水。”住在盐灶路50多年的符耀宗说,“我们这里地势低,平时排水主要就是经过大同沟排入龙昆沟。龙昆沟潮位上涨,大同沟的水难以排走,我们这里就会积水。”
3、管网不完善建管脱节
海口也有超过12个小时无法排出去的积水路段。典型的就是椰海大道白水塘路段。徐少萍认为,白水塘路段积水的主要原因,一是:椰海大道本来的设计规划不合理,没有做好排水设施建设;二是:白水塘水体被侵占严重,调蓄洪能力下降。
从规划上看,我们还可以找到相似的例子,就是琼山大道。琼山大道位于南渡江海口段东岸,是通往机场的主干道。在规划修建时,两边遍布农田水塘。当时只是进行了路面建设,雨水、污水管网根本没有。仅在道路两边每隔二三十米设一个进水井和3至5米长的导流沟,收集雨天路面的雨水,排向道路两侧的土沟,就近排入低洼地中。随着道路两边土地开发速度加快,原本的低洼地、农田被填埋硬化,雨水就无处可排了。
海口市水务局水务处处长谭小茹告诉记者,目前海口城区受到侵占的低洼地包括板桥溪、河口溪、白水塘等。
徐少萍说:“下水道管网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事先设计、规划完善。可如今,‘重地上、轻地下’的规划建设态度太过明显。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在下水管网方面投入的不足,给后续的管理造成诸多不便。”
海口市排水管理所副所长黎军说:“我们也有自己的无奈。如果建设标准达不到,规划没有做好,这样造成的积水,我们能做的微乎其微。”
当然也有管理不到位的地方。海口市水务局副局长符传君表示,金盘开发区、海甸岛东部开发区等区域建设和管理相互脱节,导致开发区部分排水管网大量闲置、废弃,有些因为无人管理毁坏严重。他说:“开发区的城市排水管道形同虚设,是造成暴雨后出现严重积水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