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博士:看好未来萤火虫生态游
说起最初的萤火虫记忆,缘起那本当时几乎小朋友人手一册的《十万个为什么》。“当时我看到书上写到萤火虫幼虫可以吃大蜗牛,而且几只一起喝肉汁。”付新华觉得很好玩,就问爸爸萤火虫是什么变的,爸爸逗他是牛粪变的,他很是怀疑。这疑问一搁置就是十几年。2000年的一天夜晚,刚读硕士的付新华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在距离实验室10米的路边草丛中,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尾部闪闪发亮的黑虫,他立刻被这条奇怪而“丑陋”的虫子吸引了,从此一着迷就是十年。
如今,付新华每年的郊野之行多达100次,平均每个月都要去8次以上。“白天研究萤火虫栖息地的生态特点,一般要3~4小时;夜晚一般从7点~12点,有时住在农民家中,有时住在山上的小旅馆。”蚊叮虫咬那是家常便饭,深夜野外穿行更是工作常态。
每次出门,相机、温湿计、GPS、摄像机、图像增强仪,是付新华必带的装备。“温湿计用来测萤火虫飞行闪光的温度和湿度,因为温度和湿度会影响其闪光交流。而图像增强仪是和摄像机联用的,用来拍摄记录萤火虫的闪光,最后用软件来分析闪光的频率。”
为了复兴惨遭重创的萤火虫家族,2007年,付新华开始进行人工饲养萤火虫放生的尝试。“我在离学校不远处的一个村子里租了一个鱼塘,将在实验室饲养的水栖萤火虫放到鱼塘中,希望能人为地增大一点该种萤火虫的数量。”可是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无异于杯水车薪。从2008年开始,村子的周围开始兴建高速路,成排的路灯造成了严重的光污染。再释放萤火虫也无意义,于是付新华的尝试只能就此停止。
“萤火虫的复育最大的困难之处不在于技术,而是在于栖息地的保护。我没有巨大的财力来购买一大块土地用于保护萤火虫,也无法阻止环境的恶化。”付新华无奈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