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作为秋季的“中点”,它不仅标志着秋意渐浓,更有着独特的气候特征: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均分;此后,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北半球便进入“昼短夜长”的阶段,气温逐步下降,昼夜温差也随之拉大。这种气候转变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甚至诱发不适,所以秋分时节的科学养生尤为关键。
为此,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钟军华从起居、饮食、运动、情绪及疾病预防五大维度,为大家梳理实用的养生要点。
起居:顺时调作息,保暖防秋凉
秋分养生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早卧能顺应阳气收敛的节律,减少身体消耗;早起则可助力肺气舒展,让身体更快适应清晨的秋气。
随着天气转凉,夜间睡眠需格外注意保暖——腹部、背部和脚部是易受凉的关键部位,建议根据室温更换合适厚度的被褥,避免因着凉引发感冒、腹泻。
此外,居住环境的养护也不能忽视:定期开窗通风,可减少室内细菌、病毒滋生;若空气干燥,可使用加湿器维持湿度,缓解秋燥对皮肤、呼吸道的刺激。
饮食:滋阴防秋燥,酸收护肺气
秋分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裂等“秋燥”症状,饮食需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核心。
推荐多吃这类食材:百合可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合煲汤、煮粥或蒸食;银耳能滋阴养胃,搭配莲子、红枣炖煮成甜品,润燥效果更佳;秋梨清热生津,生吃或煮成梨汤都能缓解咽喉不适;蜂蜜可润肠润燥,建议早晚用温水冲服;芝麻能补肝肾、润肠燥,磨成芝麻糊食用既方便又滋养。
同时,可适量吃些山楂、葡萄、柚子等酸味食物,帮助收敛肺气;需避开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加重秋燥或损伤脾胃。
运动:选对项目强度,贴合秋季节奏
秋分天气凉爽,是户外运动的黄金期,但运动需“应季而调”。
推荐选择温和的运动项目:散步无需特殊装备,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还能让人在漫步中感受秋景,舒缓心情;慢跑可提升耐力与免疫力,但要控制强度——以运动后不明显疲劳为宜,避免过度消耗;太极拳动作柔和,讲究“呼吸与动作同步”,能调节气血运行,尤其适合中老年人;瑜伽则通过体式拉伸与呼吸练习,帮助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还能增强身体柔韧性。
需注意:避免在早晚低温时段做剧烈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防止秋燥伤津。
情绪:疏解 “悲秋” 感,保持心态平和
秋季草木渐枯的景象,容易让人滋生“悲秋”情绪,而不良情绪会打乱人体气机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因此,秋分情绪调节要“主动出击”:可多听轻快的音乐,或与朋友聊天、聚会,通过倾诉释放压力;也能趁着秋高气爽外出旅游,在山林、湖边感受自然生机,让心情随之开阔;若时间有限,晨起在公园散步、观察秋日花草,也能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始终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疾病预防:重点防范三类问题,筑牢健康防线
秋分气温波动大,人体免疫力易下降,需针对性做好疾病预防:
一是防呼吸道疾病。干燥气候会降低呼吸道黏膜抵抗力,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易高发。除了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还可通过规律锻炼增强体质,老人、儿童等易感人群可提前接种流感疫苗。
二是防胃肠道疾病。秋凉后食欲回升,若暴饮暴食或吃不洁食物,易引发胃痛、腹泻。需注意饮食规律,不吃生冷、变质食物,每餐七八分饱即可。
三是防过敏性疾病。秋分是花粉、尘螨活跃的季节,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需格外注意:外出时佩戴口罩,避免去花丛、草地等过敏原密集处;家中定期清洁,减少尘螨滋生。
顺时适配
秋分养生的核心,在于“顺时适配”——既要贴合气候特点调整生活习惯,也要结合自身身体状况灵活调整。只有将起居、饮食、运动、情绪调节与疾病预防结合起来,才能在这个季节保持身心舒适,为过冬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