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以学习教育成效提升为民服务质效
立体停车楼破解商圈电动自行车停车难
海口友谊·阳光城西侧的电动自行车停车楼内车辆停放有序。记者 康登淋 摄
8月24日上午,正值周末,海口友谊·阳光城商圈逐渐热闹起来。市民林琴骑着电动自行车来到这里,熟练地驶入一旁的电动自行车停车楼,停在二层车位后扫码启动充电装置,随后步行进入商场。“以前来这逛街,找车位得绕好几圈。现在有了停车楼,不仅好停车,还能给车充电,比以前方便多了。”林琴说。
电动自行车规范停放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一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龙华区金贸街道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落脚点,实施“商圈电动车综合治理工程”,以友谊·阳光城商圈为试点,通过修建电动自行车停车楼,系统破解“停车乱、停车难”,切实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
多方协同破解停车难
当天,友谊·阳光城商圈人流如织,不少人骑着电动自行车直奔商场西侧的电动自行车停车楼。这座三层高的停车楼外观简洁大气,每层通过平缓斜坡连接,市民可轻松骑车上下;楼内光线充足,充电插座整齐排列,工作人员不时穿梭其间,引导车辆停放、解答市民疑问,现场井然有序。
“停车楼投用前,这里的电动自行车停车乱象曾是治理难题。”金贸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文蔚介绍,友谊·阳光城商圈日均电动自行车流量超千辆,过去由于电动自行车停车位不足,一方面商场消费者面临“停车难”,另一方面部分电动自行车无序停放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上,不仅造成交通拥堵,更带来安全隐患。
群众诉求就是工作方向。金贸街道实施“商圈电动车综合治理工程”,以友谊·阳光城等核心商圈为试点,通过“代表+专家+群众”协同机制,组织人大代表、行业专家联合到友谊·阳光城开展实地调研、勘察论证,并收集市民群众意见建议,结合商圈“寸土寸金”的特点,提出“向上要空间”的立体停车楼方案,推动建成示范性电动自行车停车楼。
高效协同之下,项目推进迅速。这座采用三层立体设计的电动自行车停车楼不久前正式投用,共设置633个停车位,日均可服务电动自行车1000余辆。“如今商圈周边主干道、人行道违停电动自行车显著减少,交通更顺畅有序,行人出行更安心。同时,市民群众‘停车难’得到缓解,到商圈消费的便利性和舒适度也明显增强。”王文蔚介绍。
规范管理避免乱停车
当天下午,记者在友谊·阳光城电动自行车停车楼入口处看到,蓝色的“车辆停放服务收费标价牌”清晰醒目,上面标注收费标准为“2元/辆/次”,一旁还附有“请佩戴好安全帽”的温馨提示。楼内分区明确,一二层供市民群众停放,三层为商场员工停放区,有效避免车流交叉拥堵。
“以前周末来这里,我宁愿打车也不愿骑电动自行车,找车位太费时间了。”前来逛街的市民张浩彬告诉记者,他家住在附近,见证了电动自行车停车楼带来的变化,“现在不仅停电动自行车更方便了,周边乱停电动自行车的现象也少了,走在路上安全感更足。”
为让服务更贴心,该停车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有工作人员引导市民群众规范停放车辆,并及时解决充电故障等问题。“我们还在不断优化服务细节。”友谊·阳光城营运副总监刘丽君介绍,下一步计划在停车楼增设打气筒、自动售货机等便民设施,针对外卖骑手等户外工作人员延长免费停放时长,让暖心服务覆盖更多群体。
“我们将进一步推广延伸‘立体停车’治理经验,根据不同商圈的车流量、周边地形等特点,设计个性化治理方案。其中,万象城商圈电动自行车立体停车项目已完成招采。”王文蔚介绍,金贸街道将一体推进学查改,促进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主动担当作为,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让群众出行更顺畅、商圈发展更有序,以务实举措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