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 赓续红色血脉
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活起来”,才能让其更好地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开发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可以丰富海口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品质,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从小,先辈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就激励着我。”近日,在秀英区东山镇儒万村,年过七旬的郑先民提及祖辈的战斗故事,神情难掩激动。他告诉记者,时常有团队和游客来村里参观革命遗址,每逢这时,他总会主动当起“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游览。
“这里就是当年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医院、军械厂和电台也在这里。”7月27日,记者跟随郑先民来到儒万山革命根据地遗址。走到纪念碑旁,郑先民轻轻拭去碑上的尘土,“我希望有更多人来到村里,革命先辈的故事应该有更多人知道。”
郑先民告诉记者,近期自己还受邀参加了秀英区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座谈会。“在会上,大家对怎么保护开发村里的红色资源提了很多好建议,相信以后一定会有更多人了解、走近我们儒万村,让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都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他说。
琼山区三门坡镇树德村是远近闻名的“革命村”。“琼崖革命政府成立时,就是在我们村开的会。”树德村村民告诉记者,时常有企业、学校组织员工、学生来到村里,开展参观、学习活动等,为村子带来了不少人气。“我们期待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故事传播得更远更好,让红色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一位村民表示。
当游客在海口解放西路竹林里的中共琼崖一大旧址触摸斑驳砖墙,当青少年在琼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聆听革命故事……红色资源不再只是档案馆里的静态记录,而是化作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精神力量。下一步,我市将坚持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保护,活化用好红色资源,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从中汲取更多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创造新的荣光。
在龙华区滨濂革命历史纪念馆,市民正在参观学习,了解红色历史。 记者 康登淋 摄
记者手记 摸清“红色家底” 传承红色基因
□记者 梁冰
红色资源见证了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一处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如同一座座红色基因库。其中记下的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都印刻着我们党走过的奋斗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时至今日,汇成了澎湃在每个人心中的红色力量。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红色资源普查工作,不仅是对物质的摸底,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一次“基因测序”。系统性普查在对历史进行“抢救性记录”的同时,也将分散的、潜在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承的“精神坐标”。令人欣喜的是,在一次次实地走访调查中,一批濒危遗址获得了关注,得到及时修缮,避免了永久性消失。
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精神滋养当下。海口借助文字、影像等手段,尽力去记录和留存红色资源,既是为学术研究提供素材,也是帮助大众更好地感知革命的力量,体会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