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自贸港 政务 旅文 教育 原创

打造六个之城,海口这么干 | 聚焦全要素民生 打造全龄宜居幸福之城

2025-03-31 14:35

196894a3ef491fb560377aef6138864a_80f0787f936bc2b46f89dd8c89aff630.jpg

中共海口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刘素芳。记者 石中华 摄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初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目的。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打造“六个之城”,其中打造全龄宜居幸福之城是价值追求。“全龄”就是没有特定年龄限制的人群,意味着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适合、都向往。全龄友好是一种包容性的发展理念,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在路上,人人都能在海口享受幸福的生活。打造全龄宜居幸福之城,凸显了“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价值标杆地位,既是吸引全球人才、激发创新活力的“磁石”,也是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示范窗口。

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自贸港经济在线》栏目和理论版“对话”专栏,邀请中共海口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刘素芳,海口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严音莉,海口市教育局副局长李雄伟,东山镇卫生院院长何弟,一起探讨如何“打造全龄宜居幸福之城”。


主持人: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聚焦全要素民生,打造全龄宜居幸福之城。“全要素”“全龄”,这样的表述给我们传递了鲜明的价值取向,即兼顾不同年龄群体的差异化需求,面向“一老一小一青壮”,打造对儿童友好、利青年发展、宜老年康养,实现代际融合的公共空间、普惠性公共服务。请刘教授介绍一下这一价值追求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必要性。

刘素芳:海口市委提出打造全龄宜居幸福之城的价值追求,是立足新时代人口结构深度转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攻坚等宏观背景下的战略回应。当前,海口60岁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接近15%,亟需破解“银发浪潮”下康养服务供给不足、代际资源分配失衡等现实问题。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以人为核心的品质提升,海南自贸港建设对城市功能完善提出更高要求,传统以单一群体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全龄化、多元化需求。

从现实必要性看,这一理念直指城市治理中的结构性矛盾,海口养老床位缺口比较高,适老化改造覆盖率不足,而青年群体面临住房成本高、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不完善等发展焦虑,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亦存在人均活动场地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短板。更深层次上,代际空间冲突在社区中较普遍存在,公共服务“年龄隔离”削弱了社会凝聚力。在此背景下,“全要素民生”以系统性治理思维统筹空间、政策、技术要素,通过代际融合的公共空间重塑破解老年康养难题、青年发展焦虑、儿童安全空间不足等结构性矛盾,既是以精准化、系统化服务供给响应“一老一小一青壮”差异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通过民生领域供给侧改革激活银发经济、青年创新动能与儿童成长利好的关键路径,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增强自贸港建设民生韧劲提供战略支撑。这一价值追求标志着海口城市治理从解决单一民生问题向塑造系统性幸福生态的范式跃迁,彰显了自贸港核心引领区在人口结构剧变、治理范式革新与城市能级提升等多重挑战下的创新创造。

主持人:打造全龄宜居幸福之城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规划理念,是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的理想愿景,既需要硬件的建设,也离不开理念的支撑;既需要各部门协同,也需要科技助力,请刘教授谈谈在全国多个城市提出创建“全龄友好城市”的氛围下,海口的城市建设特色是什么,如何在推进中精准应对、精妙组合,寻求最大公约数?

刘素芳:在海口推进“全龄宜居幸福之城”建设的实践中,其特色在于依托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热带滨海生态城市区位优势和多元文化交融禀赋,将“全龄友好”理念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形成“政策创新驱动、生态人文筑基、全龄需求嵌套”的独特路径。面对全国同类型城市建设的共性挑战,海口需要以“精准拆解代际需求、精巧重构空间功能、精诚凝聚治理合力”为突破口,在“多元价值平衡”与“有限资源适配”间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贸港特色的全龄宜居幸福之城的建设范式。

一要以“自贸港政策红利”激活全龄要素流动。海口可以充分发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政策优势,创新“康养+免税购物”“教育+国际交流”“就业+跨境服务”等复合场景。比如,针对老年人推出“医疗康养消费回流计划”,为青年群体定制“自贸港青年创业包”,在儿童友好领域,创新“国际教育创新岛+社区共享学堂”模式,这种将政策势能转化为服务效能的实践,在全国自贸试验区中将具有先行意义。

二要以“热带生态底盘”重塑全龄共生空间。海口要摒弃“模块化功能分区”传统思路,创造性实施“蓝绿空间全龄化改造”。比如,实施“城市更新反哺生态修复”机制,将棚改地块优先转化为社区花园和全龄运动公园,形成“生态价值—空间价值—人文价值”的良性循环。

三要以“文化包容性治理”编织全龄关系网络。面对普遍存在的社区代际空间冲突,海口可尝试探索“三层级融合术”。在物理层面,推行“垂直混龄社区”建设,要求新建住宅配建“跨代际共享客厅”,将长者饭堂与亲子阅读角、青年共享办公区立体嵌套;在制度层面,建立“代际积分银行”,鼓励青年为长者提供智能技术教学,长者向青年、儿童传授传统文化等跨代服务;在文化层面,活化“公期”等传统习俗,将其升级为“全龄文化节庆”,培育代际情感共同体。这种“空间—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融合策略,将大大减少代际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增强社会凝聚力。

267230546916e72db2916905a6cbcf65_70d073e614744dd9f4e4ef0bd652125a.jpg

海口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严音莉。记者 石中华 摄

主持人:全龄友好,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内涵是体现人文关怀,构建保障所有市民安全、方便、舒适的整体生活环境。请严局长介绍一下,海口是如何通过社区助餐服务助力全龄友好的?

严音莉:2.0版长者饭堂是由政府主导,在充分考虑区域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助餐需求等因素基础上,推动长者饭堂由原依托中央厨房配送的单一助餐模式,升级为具备现场制餐、集中用餐、送餐服务等复合功能,服务人群由原单一服务老年人拓展至社会公众,提供“全龄友好、普惠优享”的便民助餐服务。

去年,我们升级打造了6家2.0版长者饭堂,不仅老年人可以就餐,周边居民也可以享受其带来的生活便利,助餐服务从“助老”拓展至“便民”。同时,我们将老年餐桌发展为“书桌”“茶桌”“棋牌桌”,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将长者饭堂打造成邻里交流、志愿服务平台,让更多年轻人走近老年群体,构建一个促进邻里交流、增进社区和谐的多元公共空间。

2025年,我们将出台促进老年助餐服务健康发展政策文件,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供给,推动更多“食事”场所提质为居民“多元化”文化休闲公共空间,积极助力海口打造全龄宜居幸福之城。

主持人:“老年友好”,让城市更有温度。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能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请严局长介绍下,海口实施的“1+N+X”养老服务模式,如何让老人实现“家门口”养老?海口是怎样平衡城乡养老服务体系的供需矛盾的?

严音莉:从近年来走访调研的情况看,我市绝大部分老年人普遍选择居家养老,而我们2023年启动试点开展的“1+N+X”养老服务模式,就是积极回应广大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在镇(街)层面建设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村(社区)层面打造养老服务站点,通过发挥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带动作用,采取“1个中心+N个站点”的方式,为村(社区)以及周边X个老年人家庭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项目,让老年人可以安安心心在“家门口”养老。目前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去年琼山区试点经验做法入选中国改革网“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也是全省民政领域唯一入选案例。

今年年初,经人大代表票决,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项目被列为2025年市级民生实事项目,主要任务是打造6个镇(街)层面具备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供需对接、资源统筹等功能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其中秀英区、龙华区各1个,琼山区、美兰区各2个。项目建成后,将更好满足8万名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针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备、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海口将采取三项举措,一是夯实农村养老服务基层基础。逐步建立政府扶持引导、村集体组织建设、老年人相互帮扶、社会广泛支持的村级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模式。二是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将具备条件的敬老院升级为具有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区域协调、服务转介等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三是强化农村养老服务支撑保障。坚持将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运转费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培育扎根乡村、贴近村民的养老服务经营主体,并结合农村实际,推广适老化改造、居家上门服务等政策。

bb4f86aca38b72817865d6853b151b85_47dc8ba901b9b8838cf4e5a39db7ad30.jpg

海口市教育局副局长李雄伟。记者 石中华 摄

主持人:“儿童友好”,让城市更有活力。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孩子们不仅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更要“幼有善育、学有优教”,2024年全市新增12000个学位,请李局长介绍下新增学位的分布情况,以及如何缓解“城区挤、乡镇弱”的教育资源矛盾?

李雄伟:2024年市委市政府紧盯义务教育学位短板,不断加大投入,全市共完成6所学校建设,年度新增公办学位12000个,主城区学位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具体情况是,秀英区2所(海口市粤海小学和西秀中心小学重建项目)、龙华区1所(海燕小学南校区项目),琼山区2所(海口市谭文中学改建项目和红城湖学校项目),美兰区1所(海口市灵山中学改扩建项目)。

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海口主要采取了四方面措施,一是全面优化升级30个教育集团,全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100%纳入集团化管理,集团化办学质效稳步提升,优质带动效应开始显现(演丰镇中心小学2024年小测“三率一分”均实现正向增长,平均分提高了24分;龙塘中学2024年中考“三率一分”均实现正向增长,平均分提高了109分)。组建北师大海口附属学校、人大附中海口实验学校、上海世外海口附属学校、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等4个教学教研协作体,强化优质带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二是实施了“椰城强师”三年行动,遴选136名市级骨干校长、校级后备干部开展3年周期的系统培养,前往广州、深圳跟岗学习研修,为海口教育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三是开展了“星火计划”,统筹778名城区学校教师赴基层学校帮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四是大力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用信息智能技术缩小教育教学鸿沟。

65bf5164cb5e50529044a4e71006ca57_bade508f791f05a2f3e6fdb9222c3e25.jpg

东山镇卫生院院长何弟。记者 石中华 摄

主持人:“医疗连着民生,民生连着民心”,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是全龄人群朴素的心愿。请何院长以东山镇卫生院为例,谈谈近年来,海口采取了哪些措施提升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何弟:一方面是通过“智慧医疗”建设帮扶基层卫生院。近年来,东山镇卫生院的医生可通过查询电子健康档案查看患者既往的门诊记录、住院记录、检验检查、手术记录等相关信息,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依托“三医联动一张网”“5G互联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医疗集团资源共享平台,通过5G远程会诊,实施“基层诊疗,上级诊断”医疗模式,有效提高了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比如:东山镇有位乡村医生,在村卫生室运用健康一体机给某胸痛的村民做心电图检查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特征性改变,通过5G远程会诊,在上级医院专家指导下,有效采取治疗措施稳定患者病情,同时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进行救治,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第二是和市级医院建立培养机制。东山镇卫生院和海口市中医医院建立联动培养机制,海口市中医医院派遣优秀的专家主任到东山镇卫生院开展技术帮扶,提高基层诊疗水平;卫生院选派医护人员到海口市中医医院进修跟班学习,学有所成后回到基层继续服务老百姓。

主持人:作为基层卫生院院长,您认为东山镇卫生院在提升“家门口”医疗服务水平方面有哪些突破?比如硬件设备、科室设置或特色诊疗服务?

何弟:在提升“家门口”医疗服务水平方面,东山镇卫生院突破最明显的是开展联合住院病房。在海口市中医医院帮扶下,卫生院住院病房的诊疗水平、住院环境都大大提升,如高血压、糖尿病、肺部感染、脑梗塞等常见病都可以在卫生院住院,如有病情复杂的情况,可通过5G远程会诊作出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2022年住院患者24人,2023年住院患者455人,2024年住院患者473人。东山镇卫生院还开设中医特色门诊,由上级医院主任、专家定期坐诊,为百姓提供中医药、针灸、康复理疗等特色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在省市区支持下,远程医疗会诊设备也不断配备,今年计划重点建设慢病一体化门诊,推进医防融合和分级诊疗,通过提供诊前、诊中、诊后一站式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服务。

[来源: 海口日报] [作者:张志红 林婧] [编辑:云梦怡]
电脑版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