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生态底色更绿 发展成色更足
成群的鹭鸟时而悠闲休憩,时而盘旋觅食,在蓝天下、浅滩上享受舒适的生态环境;市民游客漫步在青山绿水间,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宜人……在海口,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铺展开来。
8月13日,在海口假日海滩,海上作业船正在进行海洋垃圾清理。记者 孙士杰 摄
近年来,海口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持续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强化禁塑工作力度等举措,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徜徉在蓝天白云之下,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正在不断增强。在8月15日,即2024年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海口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
生态修复还海于民 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实现人海相亲
“蓝天碧水,鸟儿翩跹,傍晚的海口湾尽显诗情画意,让我感受到落日熔金的美好意境。”游客徐永胜在8月6日的朋友圈里,记录下了当天他与家人到海口湾游览时的愉快感受。
徐永胜的所见所感,正是海口美丽海湾建设“逐绿前行”的一个缩影,“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在这里成为现实。
海口深入推进美丽海湾建设,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实施蓝色海湾生态整治、西海岸岸线整治与修复工程、海口湾海域生态修复效果管控等一批生态修复项目,持续改善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在坚持生态修复的同时,海口还将控污净海作为关键一环,积极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流域治理+一河一策”。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现场排查整改工作,结合实际细化排污口类型,制定实施整治方案,以截污治污为重点开展整治,确保海水质量稳步提升。
8月14日,在大润发龙昆南店,顾客使用可降解环保袋进行采购。 记者 孙士杰 摄
美丽海湾,是风景线也是发展线。如今,市民游客乘坐游船观赏海口湾两岸美轮美奂的夜景,体验“船在水中游,人在画中坐”,俨然成为了海口湾一道特别的人文风景线。“从另一个角度看海口,既新奇又充满魅力。”8月13日,在“美兰1号”观光游船上,望着眼前的沿岸风光,来自云南的游客张加诚不禁发出感叹。
今年1至6月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空气持续领“鲜”全国;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城市宜居优势更加彰显……一项项亮眼的生态指标展露出海口环境的“高颜值”,一项项标志性环境工程探路先行,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在此交融,为现代化国际化新海口建设不断注入活力。
禁塑意识深入人心 绿色环保理念于椰城蔚然成风
“您好,请来一杯焦糖玛奇朵,我自带杯了。”8月13日上午,在海口望海国际星巴克咖啡店内,市民梁其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保温杯放在柜台上,不一会儿,一杯香气扑鼻的咖啡便制作完毕了。
梁其是一名“上班族”,早在三年前,她便开始随身携带保温杯购买咖啡。她告诉记者,在海口的很多咖啡店中,自带杯不仅可以有3元左右的优惠,还可以减少杯子和吸管的使用,是一种很好的环保习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星巴克咖啡除了开展“自带杯减免”的活动之外,消费者还可以领取包装好的咖啡渣,当作植物养料或用于去除异味。当天,记者还走访了海口多家饮品店发现,堂食和打包的包装袋均使用了可降解材质,杯托则由环保再生纸浆制作而成。
今年5月,“最美小鸟”栗喉蜂虎栖息于海口五源河下游蜂虎保护小区。记者 石中华 摄
如今在海口,出门携带环保袋购物、自带杯购买咖啡等环保行为深入人心,“禁塑减废”逐渐成为市民的生活新风尚。记者从市禁塑办获悉,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塑料制品替代率已超8成。
此外,海口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创新升级、全链条发展。
连日来,在位于云龙产业园内的海口裕同科技环保及高端包装产业基地,一批批可降解产品经过消毒、包装后,等待着装车发往国外市场。
企业负责人花杰介绍,项目投产以来,公司生产的可降解产品类目逐渐增多,从一开始的环保杯、环保袋到现在的可降解猫砂等产品,预估今年总销售额将达到8000万元以上。
海口依托地方法规、禁塑名录、监管体系以及替代品产业等内容,构建集成式禁塑新模式,通过运用全生物降解产品可追溯管理平台、替代品“专用标识+监管二维码”识别方法、输入源头“物流+信息流”综合监管体系等制度,加大禁塑力度,全域禁塑成效明显。如今,更多市民树立起禁塑意识,实现了从“要我禁塑”到“我要禁塑”的转变。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守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底”
被绿意浸染的海口,处处可闻鸟语虫鸣。漫步于海口湾世纪公园,常常能见到成群的白鹭掠过海面;每年3月至7月间,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便会迎来“最美小鸟”栗喉蜂虎;11月,越冬候鸟成群结队飞抵海口,下塘湿地、东寨港红树林等都是颇受这些自然精灵们青睐的栖息地。
此外,近年来,邻近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北港岛渔民转产上岸,组建起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参与潮间带生物监测和鸟类监测等,成为当地环境保护的新生“本土”力量。
8月6日,记者漫步在北港岛内,小鸟科普展板、候鸟观测点、赶海小知识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设置随处可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已成为村民和游客的共识。“珠颈斑鸠:鸽形目鸠鸽科”“红隼:隼形目隼科”……记者翻开记录了北港岛60种常见鸟类的科普小册子发现,通过多次鸟类资源调查,这座小岛的“常客”们均被记录下了高清的图片,一旁还附有对其保护级别、所属谱系的详细介绍。
8月14日,在王府井海垦广场一家饮品店内,顾客使用自带水杯购买咖啡,减少了一次性水杯的使用。记者 孙士杰 摄
生态环境好不好,野生动物最有发言权。从“最美小鸟”栗喉蜂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留鸟、游隼等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的动物,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东寨港、北港岛等区域,到白鹈鹕和小天鹅先后在生物监测工作中首次被发现,彰显了海口周边水域持续向好的态势。
如何守护好这份“生态家底”?今年8月,海口印发《海口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方案(2024—2030年)》,明确到2030年,海口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持续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更加完善;保护对象完整、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保护网络基本形成。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去年海口完成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规养殖塘清退,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加快推进,创新湿地保护模式和乡村振兴“施茶样板”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案例,高新区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新增城市“口袋公园”20个,五源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美舍河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城市宜居优势愈发凸显。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海口将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全民生态意识,让生态文化浸润市民群众的心田,让生态文明之花在椰城绚丽绽放,将绿色生态名片越擦越亮丽。
记者手记
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鲜明底色
在海口市民的朋友圈里,蓝天白云、草木葱茏的美景经常“刷屏”;绿水绕城、清风拂面的宜居环境,已成为椰城人民日常生活的“标配”。
良好生态环境是海口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如何让绿色进一步成为海口城市发展的鲜明底色?下一步,海口应持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引领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发展转型,带动装配式建筑、全生物降解塑料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持续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夯实自贸港“向绿图强”发展之基。
8月13日,从空中俯瞰海口湾,海碧天青,鳞次栉比的楼宇与草木葱茏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记者 孙士杰 摄
为守护碧水长流,海口还应持续完善河长制、湖长制,切实发挥各级河湖长的作用,让众多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而要留住鸟语花香,海口更应该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树立起市民群众低碳健康的生活理念,全社会共同发力,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