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海口 原创 国际 国内 社会 财经 体育 娱乐 数据

​海口青少年性教育调查:堕胎呈现年轻化趋势

2020-04-25 17:42

当下社会更加重视对青少年的性教育,但为何在医生的视角中,到医院堕胎的女性却越来越年轻化?家长如今十分支持学校开展性教育,然而为何各个学校的性教育大多有流于形式之嫌,实际的成效不彰?获取性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只是为何仍有众多的男孩女孩在初次面对遗精、月经时慌张失措,甚至因此被同学嘲笑而造成心理创伤?

近日,在针对海口青少年接受性教育情况开展调查的过程中,海口网(微信号:haikouwang2013)记者发现,虽然当下的性教育情况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其根本上的种种问题仍如冰山下的巨大坚冰一般难以破解。

20岁少女之死

当20岁的小芳(化名)被送到海口某医院急诊科的时候,她根本无法想象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一开始,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一次平常的腹痛,包括小芳自己和她男朋友一家。自从离开父母跟随男朋友来到海口定居,小芳就已经很难再得到家人的嘘寒问暖。她腹痛的原因可能是吃坏了肚子,也可能是着了凉,或许不过是例假来了,总之没有人真正当回事。

然而,小芳的腹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解,反而愈加猛烈,但仍旧没有人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直到小芳的腹痛一直持续了两天,痛到几乎休克,男朋友才意识到这样的腹痛并不寻常,急忙将她送往海口某医院。

在医院急诊科,医生告诉小芳的男朋友,她怀孕了,而且是宫外孕。而腹痛原因则是由宫外孕引起的输卵管破裂,同时伴有大量内出血症状。该院医生告诉海口网记者,小芳被送进手术室的时候已经休克,尽管医院全力抢救,但从病发到送院,时间拖得太久,而且病人大量失血,已是无力回天。“她送过来时已经流出了超过人体血量一半的血,我们在急诊科里当场做手术都抢救不过来。如果这个女生可以早点察觉到是宫外孕,早一点送到医院,是有可能获救的。”该医生说。

盲目偷尝“禁果” 堕胎趋年轻化

或许小芳的悲剧是极端情况下的偶然,但由此折射出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存在缺失的问题,导致他们即使成年后也无法正确应对由“性”引发的各种问题,确实是一个普遍而长期存在的隐患。

在此次针对海口市民当下性教育接受程度及认知现状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对中国性教育现状表示满意的市民仅有1%,不满意者却超过60%,并且仅有41%的人表示自己曾经接受过性教育。同时,有55%的人表示家长从未提及性教育话题,74%的人认为学校所谓的性教育流于形式。

一方面是性教育的薄弱,而另一方面则是青少年们在各类文化的影响下,对“性”抱以越来越开放的态度。性教育如果不能有效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性”,很可能就会导致青少年过早发生性行为,并且采取错误的方式来处理。

2010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婚青少年中,22.4%曾有性行为,其中超过半数者在首次性行为时未使用任何避孕方法;15岁~19岁女孩中8%有性经历,且多次怀孕率高于20岁~24岁。

海口市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陈瑾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现在来堕胎的女性越来越年轻化,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避孕。我们接诊过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去年还接诊过一个16岁宫外孕的女生。”

而导致这些未成年人意外怀孕的理由有时会让人哭笑不得,陈瑾告诉海口网记者:“有些人虽然知道在没有保护措施发生性行为之后需要吃紧急避孕药,但他们又认为一个周期内只要吃一次就够了,不知道下一次进行性生活时还是需要吃。”

很多未成年人根本没有认识到堕胎的危害,“有的人堕胎了三次,我们只能反复劝她,这种东西你做一次就会增加一次感染机会,增加一次内膜受损的机会,同时减少一次怀孕的机会。但是没有用,女方虽然很伤心,男方就是不愿意要。”陈瑾说,面对这种情况她也很痛心,但是又无法改变什么。

“孩子需要知道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

要避免上演小芳式的悲剧,减少未成年少女走进人工流产手术室的数量,加强性教育的普及被认为是最可行的方法。

“近十几年来,社会的风气变得越来越开放。”陈瑾认为,在这样的趋势下,需要性教育发挥作用,传授性知识来保护他们,“一定要告诉青少年不要过早地发生性行为,一定要注意预防避孕可能带来的感染,特别是女生出现月经时间反常或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等症状,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而性教育又应如何开展?海口市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林明栓认为,对青少年开展性教育需要依靠两个渠道:一个是学校,应普及性教育课程;一个是家庭,要进行适当的启蒙。而现实的情况是,如今的青少年更多是从网络获取性知识,但网络同时存在大量负面的内容,青少年本身分辨能力较弱,又无家长、老师的引导,反而很容易对“性”产生错误的认知。而有些父母既不引导孩子去学习,且因为害怕孩子接触到负面内容限制他们使用网络。“开展青少年性教育最好的时机是9-11岁的青春期早期,这个时期既是生长发育高峰期,同时也是青少年内心冲动最强烈、对性知识最好奇的时期,如果没有人在此时帮助他们解答疑惑,对其身心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林明栓告诉海口网记者。

林明栓介绍,他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一名小男孩出现了遗精,自己又不知道如何处理,非常恐慌,总感觉是自己出了什么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你不断告诉他这是男性的一个正常生理现象,他才慢慢地觉得是正常的,没有造成更多的心理问题。还有女生在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如果不懂得如何处理,就会紧张恐慌,可能会受到同学嘲笑,进而对她造成心理创伤。“你需要及时地让孩子知道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林明栓说,这是为人父母所不能逃避的责任。

是什么在让教育者投鼠忌器?

相比于过去已有很大改观的是,年轻的父母对子女的性教育持有更为开放的态度,在海口网的调查中,有81%的人认为应在幼儿园或小学阶段就开展性教育。而海口的中小学校已不再是谈“性”色变,反而对开展性教育展现了更为积极的姿态,各个学校普遍都会配备心理老师,组织性教育专题讲座。

“总体来说,海口学校这些年来的性教育肯定是有所进步的,只是是否进步到可以满足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程度,则值得讨论。”任教于海口某中学的郑老师认为,没有系统教学课程,没有专业的老师,没有专门的教材读本,这些缺陷很大地限制了目前学校性教育开展的效果。

他同时也认为,要填补这些缺陷,技术上的难度并不大,真正让教育部门和学校投鼠忌器的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开设系统课程会挤占其他学科本就十分紧张的教学时间,其二则是性教育的尺度难以把握。

“家长虽然支持学校开展性教育,但并不代表会支持你讲得很深入。”郑老师表示,家长所支持的是传授学生认识生理变化、面对性侵如何自我保护等方面的性知识,但若是涉及性行为,则未必会获得所有家长的认同。前车之鉴就是2017年杭州某小学的性教育读本因为某些图片、用语过于直白,引起了极大争议,甚至不乏激烈的骂声。

image.png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保守一点的家长,知道你对他12岁的女儿说‘发生性行为时要戴避孕套’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很可能会认为你是在变相鼓励学生谈恋爱,甚至可能会认为你在暗示‘做了避孕措施就可以发生性行为’。”与郑老师的说法相契合的是,在海口网调查中有一道“哪些性知识对孩子来说比较重要”的多选题,除了“其他”之外,选择“传授避孕知识”这一选项的人是最少的。

而从家长的视角来说,有的人确实是认为只需在子女面前设置一道“不能谈恋爱”的防火墙就可以一劳永逸,其他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所以那些涉及到性行为的知识并非必要。曾经就有一位家长向海口网记者询问:“会不会讲这些反而可能诱发孩子的早熟?”

基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不管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在性教育上迈出的步伐始终小心翼翼,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家庭是否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窠臼,主动承担起给予孩子完善性教育的责任,或许是改变现状的关键所在。

记者陈亮嘉 李佳佳

(海口网4月25日讯)

[来源: 海口网] [作者:陈亮嘉 李佳佳] [编辑:林靖钧]
电脑版

2010-2020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