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起义纪念园的纪念馆内,革命活动所用“战鼓”复制品。
找到共产党才有出路
在白沙起义纪念园听讲解员讲述历史时,记者脑海中悄然回放起当年的一幕幕:密林深处,起义号角吹响,飘扬的旌旗、呼啸的箭矢与挥舞的柴刀交织在一起,汇聚成消灭贼寇的滔天巨浪。
1943年8月12日至8月26日,白沙各区2万余名黎族苗族同胞分多路参与战斗,共打死打伤国民党军政人员300余人,缴获枪支、子弹一大批。历经半个月的激战,驻在白沙县境内的国民党军政机关和部队被全部赶走,起义取得初步胜利。
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仅为当地百姓换来一个多月的宁静。1943年9月底,不甘失败的国民党调集1000多兵力向白沙人民猖狂反扑。原本以为敌人不敢再来,起义军没有战斗准备,加上武器简陋,伤亡十分惨重。
在王国兴、王玉锦等人的带领下,弹尽粮绝的部分起义队伍撤退到什寒山和鹦歌岭一带。彼时,正适逢山区雨季,坚持旷日持久斗争的起义队伍已是衣不蔽体,国民党展开血腥屠杀的消息又不时从山脚下传来,几乎快要将黎族和苗族同胞逼上绝路。为了族人的活路,王国兴和起义群众们突然想起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打“国贼”的故事,很快下定了决心,“找共产党去!这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当时的“寻党”之路并不顺利,但王国兴没有被吓倒,他派人分三个方向寻找共产党。经过辗转打听、托人带路,终于在中共儋临联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找到了救星。很快,琼崖特委相继派出黎苗民族工作委员会和先遣部队进驻白沙,这让该地区武装斗争的性质和内容渐渐发生了新变化。
1944年12月,王国兴来到已改编为琼崖独立纵队的驻地澄迈县六芹山,与琼崖特委书记、纵队司令员冯白驹一见如故。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自此开启了黎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干革命,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新征程。
白沙起义纪念园的纪念馆内,记者翻拍的“海南各族人民把胜利的旗帜插上五指山”照片。
推翻封建势力迎曙光
“不论以何种角度审视,白沙起义都是琼崖革命斗争史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节点。”中共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党史办负责人曾纪海说道,原先我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比较薄弱,工作一直很难开展。白沙起义动摇了国民党顽固派在五指山山区的统治基础,无疑为我军大部队进驻五指山扫清了障碍。
事实上,富有革命传统的黎族人民在历史上不知进行过多少次英勇斗争,都未能逃脱封建社会农民反抗斗争的失败命运。直到白沙起义冲破传统斗争的巢臼,将自己的民族斗争纳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洪流,才有了转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期间,中共琼崖特委通过土地改革、减租减息、清匪反霸等一系列斗争,推翻压在各族人民头上的封建势力,被乌云笼罩的五指山山区终于迎来曙光。
岁月见证着黎村苗寨的变迁,如今再次来到王国兴的家乡、起义将士们曾战斗过的地方——番响村,一幢幢淡黄色的小楼房错落有致,崭新的篮球场、主题公园及文化广场掩映在群山之下,与不远处的白沙起义纪念园遥遥相望。
“我们的好日子,都是从王国兴主动寻找共产党开始的。”曾经文面避祸的老人王玉娥,午后倚在门前安逸地打着盹。日子一天天平淡安宁,正是对先烈们最好的告慰。
白沙起义纪念园内高耸着起义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