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视海口钟楼。邵阳 摄
1929年,海口商贾云集,来往商船络绎不绝。在海甸溪畔,一座典型的哥特式钟楼拔地而起,海口自此有了标准的计时设施。钟楼的落成,极大方便了对外通商和百姓生活。
时光荏苒。91年后,零时的钟声依然准时敲响,21世纪翻开下一个十年。海口钟楼,这跨越了两个世纪的“老者”依然矗立海甸溪畔,陪伴着这座城市见证91年光阴的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如今的海口,早已从落后的边陲港口发展成一座现代化都市。海口钟楼作为标准计时设施“统一时间”的历史使命也早已“过时”。
海口钟楼的大钟。邵阳 摄
近日,海口网(微信号:haikouwang2013)记者走进海口钟楼内部,带你一起穿越历史烟云,探寻这位“世纪旅人”的“前世今生”,聆听历史长河奔涌奏响的时代新篇章。
钟楼楼层内景。邵阳 摄
钟楼内部狭窄的楼梯。邵阳 摄
钟楼“诞生”:参照上海、广州两地海关钟楼建造
据史料记载,“海口”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意为南渡江入海口处的一块浦滩之地。江海交汇的便利条件,赋予了海口交通及商贸的天然优势。
清咸丰八年(1858年),海口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至民国时期已是商贸往来繁荣。然而海口却没有一个标准的计时设施,给工厂、交通、商务及市民生活等带来极大不便。
海口钟楼的电子钟设施。邵阳 摄
钟楼楼顶的海口湾景色。邵阳 摄
在爱国商人周成梅先生倡议下,海口商界和海外琼籍侨胞踊跃捐资,以上海、广州等城市海关钟楼的报时钟为参照样本,并于次年春季在长堤路码头,即海口今中山横路北正对的长堤路上动工并落成。
海口钟楼为混合结构,高27.3米,共5层,占地16平方米,四边墙体用红砖砌筑,白石灰沟封,为典型的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大钟为德国制造,由香港同胞周文治先生捐助, 其四面装有大理石钟面, 利用辘轳卷上钢丝绳转动吊砣垂直行走,撞击生铁铸成的鸣钟发出音响,每隔30分钟报时一次。
在钟楼楼顶鸟瞰海口湾步道。邵阳 摄
在钟楼楼顶,广播钟声的扩音器。邵阳 摄
钟楼“搬家”:91年“长高”一层
多年来,海口钟楼一直是海口重要的标志性与象征性建筑物。然而今天看到的钟楼,并不是91年前那座。91年来,海口钟楼不仅“搬了家”,还“长高”了。
上世纪60年代,海口钟楼依然坐落在长堤路码头。欧式的海口钟楼虽没有被拆除,但顶上的箭镞尖角被“削”成平顶,各层的窗子被封上,四面墙体被砌筑了灰白色的水刷石,上面布满了当时的革命宣传标语。
改革开放后,海口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为改善长堤路的交通环境,1987年,旧钟楼被拆除。与此同时,海口市政府专门拨款23.45万元,在旧钟楼附近的海口儿童公园(该公园于1996年拆除)内重修新钟楼,并于当年12月15日落成,即现今人们所看到的海口钟楼。
新钟楼建筑占地25平方米,高28米,为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塔钟采用先进的国产上海555牌电子钟,为电子音乐报时器, 每小时正点报时一次。
钟楼楼顶远眺海甸溪。邵阳 摄
如今的海口钟楼,“长高”了一层。邵阳 摄
愈加开放的钟楼 游子思乡的“坐标”
江水奔涌,海潮澎湃。在南渡江和大海交汇处的那一幕幕钟声帆影,已经成为了这座南方城市无法抹去的记忆烙印,成为无数游子思之念之的“乡愁坐标”。为更好地传承城市记忆,记住乡愁,海口钟楼管理方——中共琼崖一大旧址管理处筹划将钟楼现有的电子钟替换为老式的机械钟,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原貌,并延长了每日的开放时间,力争早日实现让游客登顶参观的“小目标”,使钟声在更多新一代海口人心中回响。
钟楼夜色。邵阳 摄
嘹亮的钟声,是一声声冲锋的号角。钟声是历史的古韵,更是新时代昂扬的节拍,它将继续激励着海口人,向着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美好蓝图,奋勇迈进。
记者黄晖 邵阳 摄影报道
(海口网1月1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