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渠两侧打出许多洞眼为两边的田地供水。孙春丽 摄
由来
大唐贬相及后代接力修建
“筹款雇工凿石,创筑两塘陂”
岩塘陂、亭塘陂水利工程由唐朝宰相韦执谊始建。
史书记载,韦执谊,字宗仁,唐代京兆(今西安)人。作为大唐贬相,韦执谊来到海南后,落籍在现在的新联村。
“岩塘陂、亭塘陂是由韦执谊及其子孙后代共同修建而成。”韦家第41代后人韦昌秀介绍,韦执谊来到崖州(海南)后,看到当地自然条件虽好,但人民生活困苦,缺食少衣,于是产生了发展农业,以苏民困的想法。那时在崖州郑都(今新联村)南边有个水塘,名叫岩塘。塘水从高山岩石间涌出,四季恒清,涌流不断,积水一望无际,但是少被利用。岩塘附近有一大片空旷的荒坡,即当时沿称的打铁坡,位于今龙华区龙塘镇、龙泉镇、龙桥镇三镇之间,那里有广大的田野。
韦执谊纪念像。孙春丽 摄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韦执谊决心用人力改造山河,利用岩塘水把打铁坡改造成良田。他四处奔波,察看地形,进行测量并着手筹款,雇工开凿岩石,用石砌成堤岸,创筑岩塘陂,引岩塘泉水灌溉打铁坡。就这样,韦执谊通过创筑岩塘陂,引水灌田,把原来耕种的旱地变成了水田。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岩塘水利的总体工程尚未全部建成,韦执谊就病倒了。去世时年仅46岁,安葬于郑都迈超(今龙泉镇雅咏村南)。临终时,他嘱咐后代要设法完成塘陂的建设,以继遗志。
根据史料介绍,直至宋代,韦执谊的后人韦魁才继承先祖遗志修筑完成。到了明代,韦执谊的后裔又效仿始祖做法,在距岩塘不远处的亭塘,兴建了与岩塘相类似的水利工程。
岩塘陂、亭塘陂水利工程,经过一千多年的沧桑变化,一直沿用至今,到了今天仍然在灌溉着周边的万亩良田,滋养着这里的居民。当地人把两陂旁的大片田洋称为新旧沟田洋,也称为韦公田洋,表示不忘韦执谊及其后代共建两陂引水造田的功绩。韦执谊的陵墓就在新联村,每年村民都会前去祭祀,感恩韦执谊为后人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