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海口 原创 国际 国内 社会 财经 体育 娱乐 数据

海南五指山市:在创新中保护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组图]

2019-09-09 09:27

黎人文化公司在五指山思源实验学校跟学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传承民族文化。武威 摄

  发掘与保护 守住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筋骨肉”

  位于五指山西麓的一片山坡上,数列传统“干栏式”木板构造的房屋顺山势而建,长长的茅草自屋顶呈“人”字状垂落,折射出黎族传统民居从“船形屋”向“金字形屋”演变的轨迹——这里是被誉为“黎家第一村”的毛阳镇初保村,拥有着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黎族民居群,于2005年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面是浓缩着黎族生活、文化变迁的宝贵科研价值,另一面却是茅草房不再适应现代生活,村民渴望住上瓦房或平房的心愿,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地区发展的矛盾究竟该如何平衡?

  2010年以来,五指山市将初保村茅草房保护、整村搬迁改造重点村庄项目,与毛阳镇风情小镇规划、新农村建设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留住老村原始面貌之余,让76户黎族同胞搬进1公里外的二层小楼,圆了祖祖辈辈的“安居梦”。

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武威 摄

  如今,到初保老村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初保新村的村民们也借势发展起民俗乡村游。

  这一因地制宜的非遗保护举措,是五指山守住民族文化资源的缩影之一。而在更广泛范围内的民族聚居村寨,村落文明中孕育出的生活方式、文化空间与人文肌理得以延续,并成为激发乡村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不拆房、不砍树、不占田,坐落于巍巍五指山脚下的水满乡毛纳村以“咕嘎缘”(咕嘎:黎语“青蛙”)这一黎族图腾为主线索,保留黎寨原始风貌之余,用具有少数民族图案的景观小品对村庄配套设施加以升级改造,将其打造成独具乡土民俗魅力的旅游扶贫村,吸引游客频频“打卡”。

  每天傍晚,这座被青山环绕的黎族村寨会随着准点敲响的锣鼓热闹起来。“走,练舞去!”村民王梅陈和同伴们放下手中的农具,直奔村里的文化大舞台。歌舞编排灵感来自日常的劳作场景,就连道具也只是随地取材的竹筐、椰壳等物什,村民们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歌舞记忆还原成日常一幕,与身后的船形屋、黎族图腾交相辉映。

  “活”起来的民族文化,远远不止传统建筑风貌。如今在五指山的各个黎族村庄,可以和黎族歌手在一起唱上几嗓,可以拿起织机亲手织一织黎锦,也可以跟黎族妇女一起学酿山兰酒、制作竹筒饭……游客们体验到原汁原味的黎族风情,传承了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亦凭借生产性方式得以保护。

相关链接:
海南黎族织锦服饰精品亮相上海
海南周刊|五彩黎韵:精品黎锦走出去 上百件黎族传统织锦服饰全国巡展
云雾缭绕 海南五指山春色美(图)
海南五指山探索农文旅融合促乡村振兴
国家级、世界级“非遗”聚集琼洲文化风情街黎族文化长廊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李梦瑶 刘钊] [编辑:云梦怡]
电脑版

2010-2020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