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卫琼崖的志士故里
“从古至今,海口江东地区诞生过不少爱国志士,有古代的戍边将领,也有近代的爱国烈士。村子里依然有他们的故居。”原海口市博物馆馆长陈鸿飞介绍,江东地区是不少爱国志士的故里,爱国爱家的情怀源远流长。
曾经参与过得胜沙、秀英炮台战斗的建威将军吴元猷,正是如今海口江东新区道郡村人。据《琼山县志》记载,吴元猷战功累累,一生征战海疆,从海口白沙门到文昌铺前,从东方到儋州、临高,都留下了吴元猷打击海盗,保卫海疆,守护百姓的身影。
钟家大院即使倒塌了也难以掩盖曾经的辉煌。记者 汪承贤 摄
1871年,吴元猷殁于虎门要塞,史称“虎星殒落虎门”。粤海百姓闻之痛哭流涕,咸丰皇帝痛失臂膀之将,亲自册封“正一品建威将军”、“海疆镇将”、“左臂将军”,并拨白银一万二千两,下旨厚葬。如今,江东吴氏后人依然铭记先辈的荣光,英雄事迹脱口而出。其中不仅有吴元猷的故事,更有中共烈士吴开佑的革命壮举。
吴开佑和堂兄吴开樊同期参加琼崖纵队,吴开佑在冯白驹部队任营级文字。1950年4月16日,解放海南岛战役打响,吴开佑随部队开赴战场,接应渡海作战的解放军将士。4月17日拂晓,解放军攻占澄迈滩头,围歼了花场墟的守敌,其余敌军向福山逃去。解放军一二七师及琼崖纵队等4个师团迅速向福山进发,敌方援军也聚集福山,解放福山的阻击战正式打响。
年轻的吴开佑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海南解放后,人民政府授其烈士牌匾。吴开佑与吴氏先辈吴元猷,都走过了保家卫国的辉煌一生,他们的故事,为江东这块热土,注入了精神力量。
文脉相承 古风遗韵
“海口江东有着悠久的文化,建设江东新区,最重要的是写好‘人’字,与其说是一座城,不如说是一片山水乡恋与城市文明融为一体的家园。”海口市规划委江东办负责人陈翔宇认为,江东地区有着优越的人文基础,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福同村的敦笃亭。记者 汪承贤 摄
位于桂林洋大道旁的迈德村,早已是闻名遐迩的“文化名村”、“美丽乡村”,村中的“明经第”古民居和“解元第”是海口市政府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姓是村里的大姓,曾氏宗祠门前竖着一副对联,分别是“武城世族”、“鲁国家风”。据说上百年历史的“曾氏宗祠”完全按照山东曾氏祖祠的样式进行设计,迈德村也自古遵奉孔子门生、“儒家宗圣”曾参为先祖。
因此,古时的迈德村汇聚了诸多周边学子,如今村里的文化广场,还在诉说着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
“江东地区自古重视教育、尊重文化。”原海口市博物馆馆长陈鸿飞介绍,江东地区的文化有着鲜明的地方特点。
一村一寺庙,村村有宗祠,体现了江东地区对于人性的重视,以及对于“人”的深刻领悟。不仅有关帝庙和妈祖庙,江东的一些村子还设有“兄弟庙”,供奉的是普通的渔民兄弟。在灵山镇东和村,就有这样一座“兄弟庙”。相传多年前的一次台风中,死去了几位渔民兄弟,村民们为他们设庙纪念。
“未来的江东新区,依然以‘人与自然’为建设目标,打造宜居宜业、绿色包容的有机生命体。”陈翔宇认为,江东新区必将构建一个符合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理想城市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