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海口 原创 国际 国内 社会 财经 体育 娱乐 数据

探访百年老宅——邢氏祖祠 轻嗅历史韵味追忆繁华过往

2018-02-06 09:52

邢氏祖祠院内的古水井。

  邢氏族谱 记载家族老故事

  关于邢梦璜,关于邢氏祖祠,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几番寻找,记者终于见到了邢越,一个对邢氏族谱研究了十余年的邢氏第26代后人。

  或许是与生俱来对邢氏家族史怀有莫大的兴趣,从2002年至今,邢越利用业余时间,依据地方志和其他文献的记载,走访和查考了与邢氏历史有关的古村庄、古名人墓地、历史遗址等,接触了许多分散在各地的邢氏后人,收集了一些民间存留的历史资料,还在荒草堆中拍录并整理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古代碑铭史料等。邢越透露,近期将出版他自己编著的《海南邢氏,历代宗谱碑铭文辑》,给大家讲讲过去发生的故事。

  记者着急而兴奋地想知道邢越这十余年如何收集资料,更想知晓曾经作为海南古代望族的邢氏祖祠,在这风雨飘摇的过往发生了什么。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历史的重要文献。海南邢氏修谱的时间较早,属于海南修缮最早的几个姓氏之一,甚至比琼州府最早传世的《正德琼台志》的修编时间还早上几十年。然而,在1948年国内局势紧张的环境下,邢氏先人仍能集全族之力,纂修了差不多囊括全族各支系的51本家谱。“然而,令人可惜的是,就在谱书付梓之际,恰逢时局不稳、物价飞涨,谱书的发行便无疾而终。新中国成立后,又因土地革命运动、‘破四旧’、‘文革’等原因,古家谱存有者寥寥无几。”邢越说,不幸中的大幸是在改革开放后,族人陆续修缮了断层的族谱,所以现在要寻找完整的族谱不至于无迹可寻了。

  十余年间,邢越收集到的家谱既有改革开放后的家谱,也有新中国成立前的旧家谱;既有印刷品,也有手抄本。可谓版本多样,内容丰富。只是新家谱错漏较多,旧家谱又有破损或虫蛀。因此,即便是同一文章,也需要多版本相互核对。其中,《邢氏家族卷首》为邢氏家谱中辑录文章较多的一本。“该书是邢家媳妇陈秀云从旧书摊上购得的孤本古书,书本虽然破烂不堪,但是在晦涩难懂和模糊难辨的字里行间中,处处深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邢氏历史故事。”邢越说。

  邢越还讲述了邢氏祖祠里发生的故事。他说,邢知军书舍原本为五世知军邢梦璜公祠堂,为邢梦璜文、崖四支后裔娟子所建,迄今已历190年风雨。其功能除了春秋二季的祠堂祭祀之外,也兼作邢氏学子在郡府府城住宿和学习的一个场所,同时也是全岛邢氏学子赴内地会考时的一个交通驿站。祠堂内因收藏了大量图书,故后人以“知军书舍”称之。

  关于祠堂内藏有大量图书的故事,也有相对准确的历史考究。民国时期,曾担任崖州教育局长职务的邢谷玺的第二个儿子,在其80余岁的晚年间,与邢氏后人聊起家族往事时曾表示“少年时与父亲来到邢氏祖祠,看见堆满祠堂的图书,四书五经比比皆是,完全是一座图书馆。”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光绪年间印制的100本《崖州志》后因战乱等原因丢失,但1952年在邢谷玺的家中发现了一本保存完好的《崖州志》,后被三亚档案室作为重要文物收藏,书上还有其印章。

  此外,关于族谱中提到邢氏祖祠当时是“全岛邢氏学子赴内地会考时的一个交通驿站”的说法,邢越告诉记者,去年在举行邢氏宗亲大会时,有位邢氏后人提及往事,说其父亲本是其他市县的考生,在路经邢氏祖祠时,遇见不计其数的考生,还有外姓考生,但都同样被好生招待,若有考生高中,则会敲锣打鼓欢迎。

  难能可贵的是,邢氏的族群聚居地主要在文昌全境和乐东黄流一带,府城其实非常少,但却在府城建祠堂,最先的建造驱动力是为了子孙后代的教育。

  在广州豪贤路建造邢氏书舍(邢氏祠堂)也是同样的道理。广州邢氏居住的人更少,在广州这个省考之地设立书舍,方便子孙住宿考试,可见邢氏先人的用心良苦。在海南各姓族中鲜见如此举动,也显示了邢氏的与众不同。

相关链接:
探访百年老宅——邢氏祖祠 轻嗅历史韵味追忆繁华过往
展现汉人迁琼历程百年风雨邢氏祖祠
[来源: 海口网] [作者:吴雨倩] [编辑:陈晓丹]
电脑版

2010-2020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