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海口 原创 国际 国内 社会 财经 体育 娱乐 数据

琼州海峡经济带|徐闻首次被标注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写入课本

2017-09-02 15:50

  汉代徐闻港具有独特的文化生态和景观

  汉代的徐闻县辖地包括整个雷州半岛,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是货物集散地。当时,徐闻港(三墩港)的外贸活动十分活跃,引来了不少外国使者和商人。西汉政府为此在港口设置“左右侯官”, 负责接待他们和管理外贸事务。同时,在发财心理的驱使下,大批中原地区汉人包括普通劳动者、富商巨贾、政府官员、士人等纷纷南下,徐闻港(三墩港)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地,贸易繁忙。徐闻城因港而兴,盛极一时。

  徐闻港(三墩港)处粤西海区,受大气环流和季风影响,秋、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春末至夏盛行西南季风。专家认为,当每年10月东北季风起之前10天左右,船队从徐闻港(三墩港)出发,顺北部湾环流航行至北部湾的合浦港,待东北信风一起,顺风顺流航行至越南东海岸,然后到达东南亚和南亚。

  广东沿海潮流流速最大的是琼州海峡东口中水道,这里宜于船舶停靠和避风,便于积货物、建房舍、供水民用,是一个天然良港。

  汉武帝开辟徐闻港(三墩港)作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南海丝绸之路始发港。当时,港口一带人烟稠密,经济社会发展较快,至今仍留下大量的历史遗迹和实物。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在徐闻县东起龙塘镇那泗村西至西连镇田西村南部沿海地区,先后发现300多座汉墓,汉墓出土了大量陶器、铁器及琥珀珠、玛瑙珠、水晶珠、紫晶珠、琉璃珠、银珠、檀香珠、玉石等物品。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还采集到“万岁”瓦当、龟纽铜质“臣固私印”、几何印文砖及“宜官”、“帝君百石”、“曲目”、“凸”布币纹等吉祥语铭文砖等。

  美国PBS电视台记者摄制徐闻古港。

  多元文化汇集汉代徐闻

  汉代徐闻因港口的兴盛而成为多种文化交汇地,外来文化、中原文化、岭南文化、闽南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激荡、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型徐闻文化。这种文化是南方海洋文化的一个典型,折射出徐闻先民敢于探险进取、开放兼容等精神,成为徐闻社会发展的力量之源。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和专家学者研究表明,当时船员应募大多是当地人,在缺乏风帆和指南针的情况下出航,海途漫漫,风大浪猛,风险很大,没有探险精神是不敢应募的。

  当时港口的外贸活动十分活跃,引来了不少外国使者和商人,也引来了大批汉人纷纷南下掏金。唐《元和郡县图志》所述“欲拔贫,诣徐闻”就是一个佐证。从出土文物来看,文物体现的海洋特色,也是开放性文化的一个构成因素。近几十年来,徐闻汉墓出土了大量海外舶来的琥珀珠、玛瑙珠、水晶珠等饰物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化特征。

  汉代时,由于海上丝路对外贸易繁荣,一些外国人留居徐闻是常有的事,还有大批南下淘金的中原汉人,他们和当地土著越人渐渐杂居共处,联姻往来,因而,彼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融合日益加强。这种兼容并收式的文化,给徐闻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今仍可觅到大量的遗迹。

  如徐闻人的长相,既没有中原人那种高大壮硕,又无岭南人那种小巧,而古铜色的肌肤,又使人联想到东南亚人种,这就是当年民族间交错杂居的结果。

  又如徐闻人所讲的雷州话,属闽南语系。而据考证,闽南人的祖先也来自中原,现在的闽南话曾是中原流行的语言,但随着历史的嬗变,只在闽南得以保存。

  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灿烂而独特的文化和各种制造发明如丝绸、陶瓷、冶铸、指南针、水利技术等传输到亚洲,再转传输到西方,而西方及中亚、西亚、南亚的香料、珍宝等物产及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也传入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关链接:
27日17时30分琼州海峡抗风等级达8级的船舶复航
琼州海峡客滚船于28日9时起全线恢复通航
雷雨大风黄色预警!琼州海峡海面风力达7~9级
[来源: 湛江日报] [作者:王平] [编辑:程小欣]
电脑版

2010-2020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