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在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讲解员杨雨婷(右)在和小讲解员们进行交流。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又到一年一度的开学季。作为每一个学年的新起点,9月1日成为中国特别的“节日”。当孩子们背起书包,从家园,踏进校园;当悠扬的钟声敲响,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当他们沉浸在科学与艺术的浪潮里……我们看到:他们快乐成长,充满希望。
2016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0亿人,高中在校生4037.69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达87%。校园是距离梦想最近的地方,少年强则国强,如今,经过几代人的凝神聚力,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近日,新华社记者走入全国各地的校园,记录下三沙、上海、江西、贵州的孩子们特别的开学第一课。
8月31日,江西省于都县长征源小学的孩子们在看红军后人陈罗寿制作草鞋。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9月1日,在江西于都县贡江河畔,长征源小学迎来了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81岁的红军后人陈罗寿站在校门口,望着熟悉的“长征源”三个字,像第一次看见一样端详了很久。
今天,他像以往一样,带着“打草鞋”的工具来到了这里。这所小学因毗邻“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而得名,红军长征和陈家草鞋的故事是新生入学经常上的第一课。
“陈爷爷,红军穿过你们家打的草鞋吗?”孩子们围着陈罗寿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好奇地翻来覆去看他带来的草鞋样品,有的学着他编草鞋的手法。
“红军穿的就是这样的草鞋,穿着它走山路也不打滑。我爹也是穿这样的草鞋参加的长征。”陈罗寿一面笑着回答娃娃们,一面支起草鞋耙、穿起细麻绳。娃娃们顿时“哇”的一声,惊叹“陈爷爷的爸爸参加过长征!”
“打一双草鞋要花差不多8个小时,如果中间不修补,只能穿15天。”陈罗寿对孩子们讲,80多年前,红军战士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时,行囊中大多塞着苏区群众送的两双草鞋,正是这些草鞋陪着红军战士翻山越岭。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于都县出发,为了不让一个战士赤脚作战,仅一个多月时间,苏区群众手捧二十多万双草鞋为红军送行。
当年,陈罗寿的母亲昼夜赶工,用最快速度为赶路的红军战士打了二十多双草鞋,而他父亲,正是穿着母亲打出来的草鞋,翻山越岭,走过漫漫长征路。
80年后,草鞋送红军的故事流传了下来,进入孩子的心中。
11岁的“草鞋迷”管锦鹏对许多草鞋与红军的故事耳熟能详,学校斜对面的于都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是他常去的地方。他第一次看陈爷爷打草鞋就被“震”住了,“原来鞋子还能这样做!”他最初当做游戏一样学着打草鞋,学起来才发现,原来这么难。“我问我爸,为啥要送我来长征源小学。他说,爸爸的许多爷爷辈的长辈都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你生在这,就算是红军的后代,你得好好读书,牢牢记住这种精神,传下去。”(记者:张漫子、郑玮娜、吴振东、赖星、骆飞)
相关链接:
【网络媒体走转改】Tyler:像斯诺那样写长征故事【网络媒体走转改】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运抵海南文昌清澜港 11月择机发射
长征走出了位红军博士,102岁的他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