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海口 原创 国际 国内 社会 财经 体育 娱乐 数据

寒食节 中国唯一的饮食节日

2014-04-02 18:14

  说到清明,还必须说说一个相关节日:寒食。古时,寒食在清明前一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演化中,寒食、清明二节合二为一。据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李祥林介绍,寒食节被称为寒食,其实就是这天不生火,家家户户吃冷食。从秦汉时期到唐宋,寒食节的习俗被逐渐转移至清明节,也成为清明祭祖的一部分。

  寒食节的由来纪念先秦介子推?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这首诗是卢象所做的《寒食》。李祥林教授介绍说,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寒食起源的一个简单介绍。

  寒食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在春秋时期,介子推曾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并对重耳有大恩。文公复国以后,介子推携老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试图劝介子推出来做官。但介子推始终避而不出。于是晋文公下令焚山,不想介子推宁死坚决不肯出山。晋文公悲痛之余,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烧死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只吃寒食,由此形成古代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寒食节。

  当然,介子推的这个故事,只是寒食节的起源说法之一。另一种说法是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也有神灵,需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这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相沿成俗,便形成后来的禁火节,发展为寒食节。

  从禁火节到介子推,这是一个“节日”从产生到被附加文化理解的过程。在四川大学、川外成都学院新闻传播学教授张小元看来,这是节日内涵的一个发展:从历史产生原因附加上人们对于这个节日的自己理解,丰富节日的文化内涵。

  寒食节的消失习俗被转移至清明

  既然寒食节曾经是全国性的节日,那么,为什么现在见不到寒食,只能见到清明了呢?

  李祥林教授介绍说,历史上,寒食节延续了两千年左右,唐宋时期,寒食的习俗被继承到清明的习俗里,于是两节合二为一,清明的内涵更为丰富,而寒食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两节合二为一,有一定的时间因素。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就在清明前一天。根据《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中记载,寒食清明就连在一起休假。先过寒食,再过清明。

  两节合二为一之后,清明节在保留荡秋千、踏青、放风筝等习俗的同时,继承了寒食拜扫祭祖、食冷食、插柳等相关习俗。所以清明节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为什么是清明继承了寒食,而不是寒食继承了清明呢?张小元教授有这样一个观点:“寒食是非世俗性的节日,宗教意味明显和较强的仪式性,而清明是一个世俗性的节日,更为轻松。自唐宋以后,中国社会也在极度世俗化,这也是两节合二为一,只有清明不见寒食的一个社会原因。”

  张小元认为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清明继承了寒食祭祖这一习俗以后,对清明这个节日来说,它的涵义就扩大了,不仅仅是人们在这个时间享受春天的勃发生机,了解大自然的“万物清明”,更是在反思生活,达到“思维上的清明”。

  旧时川人要吃“清明粑”

  现代人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山西地区较好保存了寒食的各种传统,江浙、福建地区至今也有应景的“青团”、“清明馃”可以吃。那么四川地区有哪些跟寒食有关的习俗呢?

  著名历史学家谭继和告诉记者,现在,川西地区还保留有“清明粑”这一食物,和北方的“清明团”类似,用米和棉花草做成粑粑,在不生火的清明节期间吃。根据史料记载,清朝与民国时期,金堂一带还有“清明会”的习俗,清明节当天,家家户户抬着腌腊冷食,有吹鼓手伴着,给先人上坟,然后亲友们在坟前聚会,吃带过去的冷食,之所以吃冷食,也是因为前一天是寒食,家家户户禁火,这一天也禁止屠宰猪牛羊等牲畜。

  由于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家家户户禁火,所以在清明当天,四川地区还有到火神门祭祀火神的传统,祭过火神以后,家家户户再回家烧上新火,不吃冷食。

 

相关链接

清明节或迎首个旅游高峰 赏花游海岛游持续升温
北京清明节祭扫高峰开启 31万人祭扫道路拥堵
海口清明节:高峰时间自驾车不准进入颜春岭
海口火车站:清明节3天假期车票紧俏 购票请提早

 

相关链接:
清明节将连休三天 假期北京高速路将免费通行
海南:清明节T202次列车车票较紧俏
陕西:清明节假期高速公路7座以下客车免费通行
海口火车站:清明节3天假期车票紧俏 购票请提早
海口清明节:高峰时间自驾车不准进入颜春岭
北京清明节祭扫高峰开启 31万人祭扫道路拥堵
清明节追思应回归“清明”
清明节应回归本意
网上祭英贤鲜花寄哀思 海口网推出清明节特别策划
清明节或迎首个旅游高峰 赏花游海岛游持续升温
揭秘你不知道的清明节饮食风俗
[来源: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作者:王茜] [编辑:谢君]
电脑版

2010-2020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