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文字节选:
吕宁思:还有几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要召开了,全国各界都在期待这次三中全会将会做出哪些重大决策?全球媒体也在关注中共现在的领导人,将如何确立自己的治国方略和历史形象?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的会面上这样写道,这是证明习近平是一名改革者的时刻,毫无疑问本次三中全会肯定是改革的会议,这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同时,正如习近平不久前所说,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无所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会前功尽弃。
这就显示了中共领导层的改革决心,也是提醒大家改革一定是会有痛苦的。近日,一些35年来一直从事经济工作的官员与研究改革的学者专家,在海口举行的第78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从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出发,指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性。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院长迟福林表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研究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将向人们释放推进全面改革历史性新突破的重要信息。他预计与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和坚决性是前所未有的,因为改革需要在调整重大利益关系上取得进展。
曾经先后参与过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三次改革决定文件起草的高尚全指出,中国以往的先易后难的渐进式改革,虽然为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体制制度条件,但一些重要领域改革的滞后,使经济转型升级面临许多体制制度的障碍。现在中国经济增速从2010年的10.3%下滑到2013年上半年的7.6%,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短期内稳增长、中长期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彭森指出,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十分之一,但要消耗全球40%的能源和源材料水泥钢铁和煤炭消耗分别占全球的60%、49%和50%,这种增长模式不转变怎么行呢。他指出为什么说改革是痛苦的,那是因为经济转型是要付成本、冒风险的,增长和转型确实是两难的选择,必须有所余,有所取,有所失才有所得,新的发展模式产生前会有阵痛,不可能实现无痛转型。
改革的痛苦不仅将在经济实体层面显现,更将在利益集团层面发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指出,利益格局固化是改革的障碍,不以壮士断腕的雷霆手段调整利益格局,就会令人担心深化改革恐怕也就是写在文件上的四个字而已。是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刚做完手术之后,感觉一定比手术之前糟糕,但总不能因此拒绝做手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必须以迎接痛苦挑战的勇气,投入到历史性的改革事业中。
相关链接
贾康:改革的最难处是化解既得利益阻碍汪玉凯:三中全会将是“第二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