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8连增,夯实基础
安徽省凤台县农民鲁中祝代表:好政策进田,越种心越甜
2011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上年增产4.5%,创历史最高水平。
“好政策进田,越种心越甜。”说起连年大丰收,安徽省凤台县永望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中祝代表很自豪,去年中央强水利、强科技,不断打通田间“最后一公里”,凤台县虽然遭遇了三季连旱,但粮食生产依然丰收,第六次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作为基层的人大代表,鲁中祝一直在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言。“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化。”鲁中祝说:“如今,凤台县每个乡都设了农技站,吸纳了很多学农业的大学生,推动了新品种的种植,这一点是粮食增收的关键。”
不少村民向鲁中祝建议:在县里建一个精品育种基地,免得老百姓到处找良种。“看看,咱农民的科技意识可是越来越强了。”鲁中祝笑道:“不仅仅要科技化,而且将来还要数字化,坐在办公室,咱就能知道哪块田缺水了,哪块田缺肥了。”
种田也要不断优化种植结构。今年1月份,鲁中祝到丁集乡张巷村调研时,发现这里已是遍地大棚。“别小看这一个大棚,去年的收入就是8000元,利润达到一半左右。”鲁中祝说,张巷村的6000多亩大棚,大多是返乡务工人员种着,以后肯定还会有更多人来种田,农民的生活会更加甜蜜。(记者朱 磊)
内需贡献率105.8%,动力增强
广西南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人农智毅代表:发展循环经济,在“三废”里淘金
2011年,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又有新进展。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5.8%。其中,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51.6%,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54.2%。
“把每根甘蔗都‘吃干榨尽’,传统糖业也能摘掉效益低、污染大的帽子,成为朝阳产业。”广西龙州南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霞秀糖厂工人农智毅代表说,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是厂里去年最大的变化。
发展循环经济,在“三废”里淘金。农智毅说,在政策支持下,公司生产线不断升级,蔗叶用于饲养,蔗渣用于造纸,连滤泥也能用来生产有机肥,蔗糖产业循环链实现了“无缝闭合”。
最让农智毅兴奋的是去年公司的大手笔:去年底,投资6亿多元的漂白蔗渣浆项目建成投产,年产值可达7亿元左右。“整个流程采用全电脑控制,很多技术都是国际领先!”他自豪地说。
“先进技术落户,让传统产业有了新动力。”农智毅说,在龙州县,农业和工业实现了良性循环,塑料制品、生物有机肥、年产9.5万吨蔗渣浆……一根小小的甘蔗“造就”了多个新兴产业群,全县65%的农民依靠种蔗脱贫致富。
农智毅说:“企业的发展不能光看今天,更要多看明天,必须加快技改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只有抢占市场先机,传统产业才能焕发青春。”(记者庞革平、谢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