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海口 原创 国际 国内 社会 财经 体育 娱乐 数据

嫦娥二号整装待发 中国2025年或实现首次载人登月

2010-09-27 15:44

 

  海口网9月27日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1周岁生日,并有望收到一份最具科技含量的特殊贺礼。这两天不断有消息从西昌卫星发射场传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和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已完成多次合练,均已进入发射前的最后测试准备阶段。

 

  “嫦娥二号”将翻开中国探月史上“跨时代的一页”:中国探月工程将稳步由一期迈入二期。

  

  曾任“嫦娥一号”替补

  

  对“嫦娥二号”卫星,人们其实既熟悉又陌生。它曾有过另一个名字:“嫦娥一号”备份星。这位与“嫦娥一号”同时问世的“孪生妹妹”,因为“姐姐”的优异表现而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历史使命,由超级替补跃升为探路先锋。

  

  探月之路充满高技术、高风险的挑战,因此,我国在探月工程一期绕月探测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各系统开展了一箭一星备份产品的生产和相关准备工作。万一“嫦娥一号”有闪失,其使命就将由备份卫星继续完成。

  

  从2007年10月24日到2009年3月1日,从成功发射到受控撞月,“嫦娥一号”以“准时发射、准确入轨、精确测控、精密变轨、成功绕月、有效探测、取得成果”等一系列优异表现,圆满完成了探月工程一期的工程目标和探测任务。于是,它的备份星得以用来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

  

  考虑到二期工程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和实施难度大,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经慎重研究,决定将“嫦娥一号”的备份星改造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其目的在于试验验证“嫦娥三号”任务的部分关键技术,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积累经验。

  

  将为“嫦娥三号”探路

  

  作为探月工程一期与二期的承上启下者,“嫦娥二号”无疑要在“嫦娥一号”的基础上实现多项技术创新与突破。首当其冲的,是与月球更直接、更进一步的“亲密接触”。

  

  “嫦娥一号”的发射,采取的是由地球轨道中转换乘的线路:先到达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再经过自身多次调整进入奔月轨道,总共用了近14天进入工作轨道。此次,“嫦娥二号”将选择“一站式直飞”——由运载卫星直接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7天内就可进入工作轨道。直接奔月,耗时大大缩短,当然,这对运载火箭的推力、卫星入轨精度和控制精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比“嫦娥一号”的交通工具——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增加了两个助推器。

  

  在坑坑洼洼的月球表面,哪里才是最佳落脚点?“嫦娥二号”肩负着为“嫦娥三号”探路的重任。为更近距离、更精细地探测月面地形,“嫦娥二号”的绕月飞行高度将由“嫦娥一号”的200公里降至100公里,更先进的探测设备令其“视力”也明显进步。

  

  根据“嫦娥一号”拍摄的月面图,初步产生了几个月面软着陆的候选区域。借助由上海研制的激光高度计,“嫦娥二号”将对这几个重点区域密集踩点,以激光测距方式,来探测月面地形地貌的高低起伏。

  

  “嫦娥一号”搭载的CCD相机分辨率为120米。而“嫦娥二号”的CCD相机分辨率将有显著提升,因为它将在100公里圆轨道和100公里×15公里轨道的近月点处,分别对“嫦娥三号”的预选着陆区进行优于10米和1.5米分辨率的成像试验。“嫦娥二号”还配置了降落相机,以检验对月成像能力,为“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做准备。

  

相关链接:
嫦娥一号获取月球南北极高程数据 填补世界空白
中国“嫦娥二号”进展顺利 将实现六大技术创新
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整装待发  可能中秋节后发射
“嫦娥三号”将在文昌升空 2013年前拜访“广寒宫”
嫦娥三号将于2013年前发射  真正实现落月
“嫦娥二号”第三次合成演练完毕 10月将奔月
[来源: 新民晚报 ] [作者:董纯蕾] [编辑:陈肖梅]
电脑版

2010-2020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